从《卧虎藏龙》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电影文学 / 2017年08月01日 14:37
[摘要]著名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精彩的武打设计、唯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一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李安成功地将中西方文化融合,是《卧虎藏龙》获得西方评委青睐的重要原因。本文从该电影的

音乐

[摘要]著名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精彩的武打设计、唯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一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李安成功地将中西方文化融合,是《卧虎藏龙》获得西方评委青睐的重要原因。本文从该电影的创作团队、主题、音乐和故事情节的设置四个方面分析了此部电影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式。本文最后指出,《卧虎藏龙》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只有不断萃取精华,融合中西方文化之长,才能拍出有文化内涵的电影。

[关键词]《卧虎藏龙》;李安;中美文化;融合

由李安执导的电影《卧虎藏龙》,一举囊括了40个国际大奖,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这部电影着眼于中国的武侠题材,却得到了西方的认可,这与李安对中美文化的思考有很大关系。《卧虎藏龙》既反映了中国题材,表现了中国的独特意蕴,又尊重了西方的传统,兼顾了西方的审美标准。李安用西方人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方式,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侠文化,成功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这不得不归功于李安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很好地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找到了一种和谐与平衡。与李安之前执导的三部影片“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中探讨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碰撞不同,《卧虎藏龙》这部作品体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的自然的融合。

可以说,《卧虎藏龙》是李安电影的主题从表现中西方文化冲突转向表现融合的转折点。这也体现了当今文化发展的趋势。正如北京大学费孝通教授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论。 这提出了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种文化不受干扰的独立发展,第二阶段是各种文化开始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发展,第三阶段是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并趋向“同一”的发展,最后一个阶段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实现了“天下大同”的局面。[1]从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到《卧虎藏龙》正是非常好地体现了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李安自身对中西方文化体验的过程。李安在电影里诠释了自己关于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展现了他对文化走向的认识。在激烈的文化碰撞中,是走向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经历“文化碰撞”后,他选择了融合。这一选择与李安的生活经历是休戚相关的。李安出生在台湾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极其浓郁的家庭。家庭生活给他带来了中国文化的熏陶。他从台湾国立艺专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先是在伊利诺斯大学学习戏剧导演专业并获戏剧学士学位,后又在纽约大学学习并获得电影硕士学位。美国的学习生活经历让李安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有着直观感受和深刻思考。《卧虎藏龙》正是李安在经历文化碰撞后,经思考选择后的产物。本文从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主题、音乐和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分析了其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形式。

一、创作团队的中西融合

《卧虎藏龙》里的青山绿水、竹林亭台、雕栏大院以及玉、李、俞三人夜晚飞檐走壁,玉的书房练笔等更是将中国传统的建筑、绘画与书法艺术展现给了西方的观众。为何这些传统中国艺术,能让西方观众接受呢?这与李安合作者的努力与贡献是分不开的。编剧詹姆斯在剧本的初级阶段,就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提出自己感到困惑不解的地方。詹姆斯客观地就剧本的大纲,向李安指出了自己的兴趣点,并加入了一些西方人对武术的看法。而摄影师,李安则选择了香港最具好莱坞风格的摄影师鲍德熹。鲍一改以往武侠片喜欢使用的反差效果强烈的色彩,而采用了低反差、饱和度低的色彩,从而使整个画面柔和、舒畅、淡雅,呈现出中国水墨画的东方特征。此部音乐创作人谭盾也受到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谭盾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在美国学习西方古典音乐,获得博士学位。谭盾的生活学习经历也让他对中国古典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因此,谭盾创作的音乐同时打动了中西方观众。从编剧、摄影师到音乐制作人,《卧虎藏龙》的整个创作团队无疑就是一个东西方共同合作的典范。这是此部电影能将中西方文化如此成功融合的关键因素。

二、主题的融合

爱情是人类文化的共通性,也是中西方文化永恒的主题。李安巧妙地以这一主题为切入点,通过展现李、俞二人含蓄压抑的爱情以及玉、罗二人之间狂野的爱,表现了他们内心激烈的挣扎。李安以这种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打动了西方观众。让西方观众在对爱情,人性思考的同时,接受了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爱情方式。在他们的爱情故事中,古老东方文化的“道”家思想一直贯穿始终。李慕白闭关修练,却因放不下俞秀莲,不能得道而提前出关。他一心想交出青冥剑,退隐江湖。不料剑却被玉娇龙盗走。李慕白发现玉娇龙天资聪明,却误拜了杀父仇人碧眼狐狸为师。如不纠正,恐玉娇龙成为一条毒龙。因此,李慕白一心想收玉娇龙为徒。他向玉娇龙讲了“勿助,勿长,不应,不辨,无知无欲”的道家哲学。但他却在救玉娇龙时,被碧眼狐狸所伤。当李慕白只有一息尚存时,他本可以用这口气练神还虚,解脱得道,元寂永恒。若提升这口气,他可以达到他这一生追求的境地。这是道家所追求的“得道”。但是他却选择了用尽这口气对俞秀莲说:“我一直深爱着你。”在李慕白倒下的瞬间,俞秀莲与他热烈相吻。这一幕虽表现了“道”家的精神,但李安却用他们的热吻这种西方的方式表现了李慕白与俞秀莲之间的爱。中国古代提倡的是一种含蓄的美,儒雅的侠士李慕白与恪守礼仪道德的俞秀莲是不可能热吻的。因此,李安用一种西方观众熟悉的爱情表达方式为这部悲剧画上了句号。俞秀莲也放过了任她取命的玉娇龙,让玉娇龙和罗小虎会和,去过他们想过的生活。俞秀莲代表了东方文化精神,而玉娇龙则代表了西方的文化精神。这里体现了东方文化精神对西方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包容。

三、东西方音乐的融合

有人说,《卧虎藏龙》里,最吸引人的是武打设计,最精彩的是对白,而最感人的则是音乐。影视音乐是影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鉴赏影视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影视音乐使情节中感情的表达更加丰满,也更加有层次性。[2]《卧虎藏龙》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满足了中西方观众的审美需求。此部电影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证明了将中西音乐融为一体的魅力。在乐器的使用上,既使用了中国传统的乐器,如二胡、鼓、笛、萧;又使用了西方传统乐器,如大提琴和吉他。这将东西方音乐完美结合所展现出来的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卧虎藏龙》的主题音乐,采用的是西方的大提琴和吉他的协奏。大提琴低沉的旋律既表现出了大漠的壮丽,又渲染出了一丝凄凉悲惋的气氛。而在《卧虎藏龙》的配乐中,大量中国传统乐器的使用,如用笛子演奏的《南行》,用琵琶演奏的《交锋》,用萧演奏的《穿越竹林》等使电影所表现的中国元素更有张力。这些乐器或表现出了自然的空灵与清新,或表现出了硝烟弥漫、荡气回肠的大漠打斗景象。同时,《卧虎藏龙》中,还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的弹奏方式弹奏西洋乐器,更显其独特的韵味。如在表现玉娇龙在大漠中,路遇强盗,奋力拼杀的场景时,著名演奏家马友友选择了西方传统大提琴,模仿马头琴和二胡的滑音从而制造了一种别样的苍凉效果,凸显了电影内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应该说,《卧虎藏龙》中的音乐,对电影主题的表现和风格的展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故事情节的设置

《卧虎藏龙》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武侠片,而是集武侠、文艺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电影。李安只是把《卧虎藏龙》当成了一种手段,通过东方色彩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东西方的精神。李慕白的儒雅飘逸以及极高的武学造诣,配上精致的四合院、雕花的坐椅、林间的小亭都让整部电影充满了神秘的东方色彩,让西方的观众有了一次视觉盛宴。李安成功地通过电影的方方面面向西方观众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西方观众拨开了东方神秘的面纱。李慕白与俞秀莲爱在心头口难开的极具东方色彩的爱情和玉娇龙与罗小虎之间典型的西方轰轰烈烈的爱情是《卧虎藏龙》的两条主线。李慕白与俞秀莲之间的爱情隔着孟思昭,隔着伦理道德,是一种压抑的欲望。贝勒爷的劝说终究也无法让他们表白。直到李慕白临死,才说出了“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这样令人动容的话。而罗小虎与玉娇龙的感情则是符合西方的爱情观。玉娇龙出身高贵,冰雪聪明,受到了传统的东方文化的熏陶,但却与武有缘,习得一身好武艺。她本应身居深闺,却向往自由,追随本心。她任性叛逆,野性十足。玉娇龙大漠遇强盗罗小虎,被他自由的生活方式所吸引。玉娇龙摆脱世俗的门第观念,大胆地与罗小虎相爱。玉娇龙走后,罗小虎追玉娇龙,从大漠追到了京城。玉娇龙和罗小虎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精神,这是西方人文精神的体现,引起了西方观众的共鸣。当玉娇龙被逼嫁人时,罗小虎大胆地去截花轿,而玉娇龙也乘机逃走。他们勇于冲破“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正是西方所提倡的。李安将东西方的精神都自然地融入了此部电影中。李安是一个最了解“西人”的“中人”,因而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住那些在“西人”和“中人”的生存境遇里受到共同关注的命题,能够懂得“中人”与“西人”的文化隔膜会在哪一处具有普遍性的地方因共鸣而打破,更能够知晓“西人”在面对那些自己难以应对的困局时,需要引介和学习“中人”的观念和情怀。[4]

五、结语

李安用电影架起了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他通过电影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不仅没有使他被西方观众排斥在外,反而使他大获全胜。李安不但获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更是受到了西方媒体的热捧,得到了西方观众的认同。《卧虎藏龙》开创了华语电影被西方观众认可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此部电影展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互相渗透,并逐步走上融合的过程与结果。它为西方观众认识东方文化开启了一扇窗。同时,《卧虎藏龙》的成功,显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包容性以及相互渗透性。这种相互渗透,可以让观众从一种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欣赏和了解另一种文化。李安曾对记者说:“我有机会拍美国片, 语言虽然是英文, 但思想仍然是中国式的。如果说左脑是中国的, 右脑是改编自西方的, 拍电影就是左右脑并用的过程。”李安就是这种擅长在两种文化差异间寻找契合点的一流高手。李安的成功证明,只有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击中,不断萃取精华,集东西方之长,才能拍出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电影。

[参考文献]

[1] 兆国辉.戏剧文化结局设置的文化观[J].电影文学,2006(08).

[2] 王丽.以《卧虎藏龙》为例谈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 [J].电影文学, 2012(22).

[3] 曾娴.电影《卧虎藏龙》民族音乐运用分析 [J].电影文学,2012(16).

[4] 邵杨.论李安外语片中中国文化形象的隐性存在 [J].当代文坛,2011(04).

[作者简介] 王艾 (1981—),女,四川成都人,硕士,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