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导演张扬电影的美学特征

电影文学 / 2017年07月28日 02:53
[摘要]电影导演张扬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群体中的一员。继他的第一部影片《爱情麻辣烫》获得成功后,他陆续创作了《洗澡》《昨天》《向日葵》《落叶归根》等几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在“第五代”导演为迎合市场和“好

音乐

[摘要]电影导演张扬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群体中的一员。继他的第一部影片《爱情麻辣烫》获得成功后,他陆续创作了《洗澡》《昨天》《向日葵》《落叶归根》等几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在“第五代”导演为迎合市场和“好莱坞”影片的挑战集体转型拍商业片,而与其同辈的“第六代”导演仍在困境和夹缝中寻求出路之际,张扬导演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并开花结果。本文以张扬导演创作的影片为例,厘定其影片的美学特征,以期为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提供一些有益的镜鉴。

[关键词]真实;自我表达;纪实影像

张扬属于“第六代”导演群体,因此他的影片带有“第六代”导演群体的某些共性特性,但他的影片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美学特征。

第一,对生命体验的还原。

张扬导演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接受的大学教育,其在读书期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其电影创作不是如他的前辈,在影片中自觉地塑造“卡里斯马人物” 来对大众进行文化启蒙,而是自觉地摒弃了艺术偏重社会教化的模式,回到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对个体生命体验还原。这正如马赛库尔的关于艺术的一个观点:“艺术应着眼于解放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到摧残和压抑的人性,艺术所要解放的永远是个人内心的历史。”[1]

影片《向日葵》被导演张扬称为“北京胡同的故事”,讲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30年间,一个普通的北京家庭的生活变迁。故事发生在“文革”其间,父亲是画画的艺术青年,在“文革”期间因被认定为“右派”而下放到农村改造,一去就是5年,造成了儿子的童年中只有母亲,父亲是个从未谋面的代名词。但由于母亲的宠爱,他过的很快乐,直到某一天,一个陌生的男子闯进了只有他和母亲的平静生活。

父亲回来之后,立即进入角色:父权、威严、上纲上线,要求儿子继承他未完成的心愿—画画,试图想驾驭儿子的人生轨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是你爸”。从此儿子以前无忧无虑的童年结束了,自己也不再是母亲的中心,那份爱现在被另一个空降的人分享,失落挫败感油然而生的同时,天天就是在父亲的监督之下无止境地画画。后来父亲让儿子去参加补习考大学,儿子却背着他和邻居孩子一起摆地摊挣钱,进而去外地打工,还离家出走等。儿子结婚后,父亲总不停催促儿子赶快生个孙子,儿子却总以生活不稳定、经济拮据等各种借口死活不生甚至媳妇怀上都打掉……影片时间跨度为一生,在片中,父亲、儿子处处对立、争吵,最后以父亲的出走结束。

导演张扬今年38岁,是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他的成长经历恰好与影片的主要人物是同步的,这部看似在讲述一段父子之间矛盾关系的片子,其实真正是导演自身的生命体验的还原。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这个电影的好多细节,都是属于那种跟我生活有关系的,比如地震,真实的生活里,是我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情况下,我父亲在床上把我一夹,跑出去,我们家房子一面墙就倒了,所以很自然把它写到电影里边去。电影中20世纪90年代的戏基本就是我自己现实生活的写照。”[2]

正是因为影片是导演本人生命历程的抒写,因此导演在影片创作中容入了很多自己真实的情感。所以有评论说,这部电影相当于是张扬的自传。张扬自己也说,他很用心地去做这个电影,融入了自己的很多情感。真实情感的容入也使整部影片看起来很质朴,但是背后蕴藏着深刻打动人心的情愫。

第二,关注成长故事,承诺美丽人生。

曾经有一段时期,中国电影和文学都热衷于写“成长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翁,通常带着某种民族共同追求的某些精神符号。因此故事里的主人翁往往只呈现给观众其“美好”的一面,这正如“第四代”导演在影片中树立的诸多“高”“大”“全”的人物形象。“第五代”导演则通过“知青反乡潮与‘文革记忆的怀旧表达来书写他们那代人的“成长的故事”。

“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多以摇滚乐手等“边缘人”为对象来书写“成长的故事”,描写他们的焦虑、迷漫、无奈、动荡不安的精神困惑和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的困境。“第六代”导演的前期的影片,如《头发乱了》《北京杂种》《周末情人》《童年往事》《牵牛花》《苏州河》《月蚀》《梦幻田园》等中都充满类似的关于成长的自我抚摸情绪。张扬的电影如同其他“第六代”导演一样在记录成长,描述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矛盾、艰难,但是他的影片不同之处是:能最终给人以温暖人心的力量和人生的美丽承诺。

在电影《洗澡》里面,下海经商从南方回来的大明,开始对父亲经营的澡堂充满了排斥,对父亲和自己的傻弟弟的生活方式几乎无法接受。但后来在父亲的影响下,接纳了澡堂文化,并且以行动表达了自己对澡堂文化的接纳,自己主动在父亲经营的澡堂里帮忙。父亲去世了,为父亲实现的愿望,在门外装上了霓虹灯。照顾弟弟的父亲突然离世,大明起初决定把无法独立生活的傻弟弟送进神经病院,自己独自回深圳开始自己的生活,但是最后他没有抛弃傻弟弟,决定勇敢地担当责任,把自己弟弟是傻子的真实情况告诉了自己的爱人,并且决定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弟弟。

在影片《昨天》里面,父母为了帮助儿子贾宏生戒毒,提前退休从东北老家来到北京住在一起照顾他。这期间贾宏生与父母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在冲突最激烈的时候,作为儿子的贾宏生甚至否认自己的父亲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并且在喝醉酒后,给了父亲两个耳光。父母感觉到他已病入膏荒,把其送到医院治疗。从医院回来之后,父母重新装修了房子迎接他。在影片的最后,出现了新生婴儿的啼哭声,这预示着一个新的贾宏生的新生活的开始。

在《落叶归根》里面,老赵为了兑现对工友的承诺,把工友的尸体运回家乡安葬。虽然在途中经历各种悲苦——在车上遇到劫匪,但是劫匪最后被其精神所感动。同一辆车上的乘客认为尸体会传染疾病,毫不留情地把其赶下车,他独自背着工友的尸体上路,有过被拒载的经历,但也遇到了不少的好心人。在黑店住下,钱被偷走,但同屋的司机愿意捎他一程。在办葬礼的人家混吃的,其混吃行为得到理解。 发现工地赔付给工友的钱是假钱,在黑店吃饭被宰,因为需要钱而被骗去卖血。最后因为自己的人格的美,收获了爱情。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工友老家地址,虽然搬迁,但是影片最后却给了观众一个惊喜,那就是他的家人在一块石扁上刻下了他们的去处。

这些影片里面的故事看起来都很老套,没有新意,符合中国电影叙事传统的大团员结局。但是张扬导演通过影片传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能够激发观众生活下去的精神力量,要知道精神支柱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正是张扬的电影独具魅力之处。

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描述

“第五代”导演用电影讲述他人的故事,“第六代”导演以摇滚乐手、画家、学生、流浪艺术家等边缘人做主人翁,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张扬的电影选择了把视角对准当今社会下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就是所谓的老百姓,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与生存状态。他用电影“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这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忠实地记录生活也是张扬的艺术价值观。正如他自己所说:“电影其实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还原生活本质的东西,当然你去抽离地拍一种电影也是可能的,起码对我来说,忠实地去记录生活的电影应该是一种好电影,当然这不是绝对的,电影有很多方式,但是你去忠实地记录生活,能把真实的生活展现给观众,对每个观众来说就是一种享受,因为电影是比绘画、音乐更有效地记录现实的一种工具。”[2]

张元在影片里真实记录了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时代变迁……在《爱情麻辣烫》里面,讲述了当下城市年青人的爱情生活状况,全片由一对准备结婚的年青人在操办婚礼的过程中的琐碎小事为线索,并且从中穿插了其他不同年龄的五对恋人的婚恋状况来展现当今中国人的生活和生存状态。

在电影《飞越疯人院》里面,讲述了一群生活在一个民营老人院里的老人,他们在那里的生活毫无生气,像一潭死水似的,好象来老人院就是等待死亡。其中的一位老人老葛,不堪忍受这种生活状态,甚至采取了自杀。另外的一个叫老周的老人也加入了这个老人院,老周积极乐观,为了帮助老葛摆脱这种愁苦的情绪,他在老人院里组织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以此唤醒老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活力。老人们在老周的带动下,充满激情地排练参加电视台的节目,甚至设计逃离老人院开辟新的生活,而且开展了驾车飞越高速公路的惊人举动。他们的面貌因此而焕然一新,对生命和生活充满激情。在挑战自己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和潜能也不停地开发。在他们的不懈地努力之下,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登上了舞台。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人们的传统的婚恋观恋的变化;,老人们的养老问题等都是当下社会的热点。这些社会现象是作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和敏锐观察力的艺术家所应该关注的。但中国电影恰恰缺少的就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的描述。“第六代”导演章明在言及他导演的《巫山云雨》的动机时曾说,“现在电影有很多空白没有人填补,很常规、很普通,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最能代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的人,他们希望什么?在寻找什么?他们想干什么?想象什么?这个很重要。要关注这一点,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中国就是由这一批人构成。这样的关注就是对中国整个命运的关注。”[3]

张扬的另外一部影片《无人驾驶》,讲述的也是当今社会下,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但精神生活确很匮乏,我们没有以前那么快乐。变得虚荣心重,感情轻易出轨,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心态失衡,太贪婪,太不容易满足,想要的太多了,这其实是当下大多中国人的普遍心理写照。

用电影艺术对生存状态的描述在以前的中国的电影中是少见的,张扬的电影恰恰涉及的都是当下中国的现实,正如黄建新说得好:“文艺作品不能把现实描绘成神话,特别是当代作品,你不涉及时弊和问题,还有啥力量。”[4]因此我们希望张扬的电影能重新唤醒正在商业和艺术中挣扎的中国导演对电影真实描写现实的注意,使电影艺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针贬时弊的一种力量。

张扬导演所创作的电影在国外获得不少大奖,在国内的票房也不错。毫无疑问,张扬的影片能在商业和艺术上取得成功是导演自身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结果。希望张扬导演能勇于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在影视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举步维坚的中国电影添上一抹亮色。

[参考文献]

[1]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29-530.

[2] 介绍电影导演张扬[OL].http://gb.cri.cn/1321/2005/11/04/1567@766735.htm.

[3] 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会撒谎[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1-49.

[4] 刘无.论黄建新电影[J].电影艺术,1997(02).

[作者简介] 肖雪梅 (1976—),女,四川宜宾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