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艺谋《山楂树之恋》内蕴之美

电影文学 / 2017年07月31日 11:34
[摘要]在后知青电影作品里,历史的荒谬与苦难正在渐渐地被遮掩和被消解,对那段早已逝去的青春岁月的叹息和对往事的追忆、重新诠释,成为这一时期知青电影的新的表现主题。极致美感影像效果的张艺谋在后知青影片《山

音乐

[摘要]在后知青电影作品里,历史的荒谬与苦难正在渐渐地被遮掩和被消解,对那段早已逝去的青春岁月的叹息和对往事的追忆、重新诠释,成为这一时期知青电影的新的表现主题。极致美感影像效果的张艺谋在后知青影片《山楂树之恋》中把含蓄美、意境美、音乐美以及语言美组合在一起,演奏一曲单纯至美的爱情绝唱,是一部再现纯真年代的爱情佳作。在商业片泛滥的当代银幕中,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张艺谋;《山楂树之恋》;素淡之美;永恒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牡丹江师范学院国家级重点创新预研项目(项目编号:GY201209);2013年牡丹江师范学院省级重点创新预研项目(项目编号:SY201214)。

进入21 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新浪潮的席卷以及中西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入交流,这一时期的后知青电影已经从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过程探索出一条明晰的个性化道路。后知青电影《山楂树之恋》更倾向于通过情爱叙事展现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征。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说:“完全沉浸在一种充满才情和才华的氛围中,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技,却有刻骨铭心的爱情,让人感动,是难得的爱情题材佳作。”作为“文革”时代一段真实的爱情,导演将故事回归到爱情本身,时代的压抑反而让爱情返璞归真。张艺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熔铸于客观景物,营造奇特的审美意境,使影片充满韵味,也开拓观众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个叫西坪村的地方,一段美丽的邂逅,一棵山楂树的故事,让原本不相识的两个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老三”对爱情默默地付出,使我们看到了爱情的伟大。《山楂树之恋》呈现的朴实的语言、声音、画面、人物等元素的特殊效果设置与搭配和整个大环境下的完美契合,使受众的心灵无意识地自然融入当前银幕美的氛围之中。

一、拙朴的素淡之美

在去西坪村的路上,静秋遇到一棵山楂树,带队老师说:“这棵山楂树原本会开白花,后来一个抗日英雄在这里被杀害,这棵树就开始慢慢开红花了。”①如果说开红花具有政治意味,那么开白花又会让人失望。但不管是哪种颜色,都没有呈现在观众眼前,而是呈现在观众心中,那就是一种朴实的颜色,只有这种颜色与时代的契合更为符合观众的审美接受能力。所以片尾的白花特写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感动,充溢着纯真、静谧。人们心中的某种不可知感、隐隐约约的虚无感、神圣感在此油然而生。影片摆脱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能的接受定式,选择采用虚化效果的处理,以假定的传说替代了既有的意识,奠定了整体的朴素主义基调。

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说:本片在拍摄之前,就放弃了浓墨重彩,要以朴素的色调表现影片的基调,那么其他场景或片段也必然会体现虚无化的基调的效果,比如背景的虚化,颜色的虚化,声音的虚化,甚至叙事内容也有虚化:“老三”的家庭、身份、病情。就连历史环境也在虚化,人们几乎没有感受到那时的空气令人窒息的味道,而是清新、清香的感觉。张艺谋对影片进行了一次全新尝试,舍却以前的大角度镜头和色彩上的强烈刺激,洗尽铅华,不在技术上精雕细琢,镜头大部分都为平角,色彩也全部采用自然色。

“老三”死前坚持要求父亲把他的骨灰埋在山楂树下,在“老三”心中,现实世界存在着无数的不可知性,而山楂树作为美与爱的象征早已根植于“老三”心中,成为了一种理想的幸福的未来。只要能埋在山楂树下,就代表和静秋永远在一起的梦想能够实现。“后来三峡水库建成后,山楂树也被水淹没了。静秋依然每年来这里祭祀,她觉得山楂树在水里也会开花的……”①至于开的是什么颜色的花就像山楂树被淹没在水中,融入在真实与虚无之间,无从得知。而且人们更愿意相信,静秋能够以山楂树会开红花这样一个信念作为生存力量的支撑。

在这个爱情如快餐的年代,“老三”和静秋的爱情如山楂树一般神奇深入我们每个人心中,当所有利益与诱惑褪去,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初的模样,朴实无华,低调平凡、永不褪色的爱情就如山楂树般倔强地屹立在那里。爱情的圣洁只有在精神层面的属性里才能远远高过肉体层面的体验,爱情那无语伦比的美好,就如同这山中的山楂树一样是朴素而美丽的感动,而不是用手触摸树干的片刻快感。

二、死亡的 “意义”之美

死亡具有瞬间牵动传受者的动人效果,可以将前面一切的铺垫推向高潮。在宏观上,它可以同时影响到生命进程中的其他方面,让原本被忽视的意义变得更有意义。但如果在死亡面前能够坦然处之,心境自然,死亡的意义则可获得升华。影片成功地展现出死亡的“意义”之美。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无大事,唯生死系之”,“老三”和静秋之间的阻碍不是短暂的分离,不是背景的差异,也不是时代的局限,而是静秋得知“老三”患病,甚至最终离开人世。通常我们会觉得,生命都结束了,人生也就没什么意义可言,更何谈爱情。但是,就算是死亡在生者与死者面前也会存在某种“意义”。 “老三”生前把他的日记、写给静秋的信件、照片等,都装在军用挂包中让他弟弟代为收藏,说:“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的。”①在那个瞬间,人会变得更为渺小,精神会变得更加强大。运用好这个瞬间,才会实现打动人心的效果,死亡才能具有“意义”的美。

静秋一直也没叫过“老三”,就是在“老三”的病床前,她也一直喊的是“我是静秋,我是静秋……”①静秋这个名字本身对于“老三”来说就是希望,是“老三”的全部“意义”。这一声静秋,就使得观众心绪不宁,泪流不止。这样的呼唤,会比喊出“老三”“孙建新”这些称呼更加动人。

在死亡这样的场景面前,影片没有表现出“老三”的恐惧和排斥,他还很平静地告诉静秋,自己只是得了重感冒而已,不可能是白血病。他说:“你活着我就不会死,但是如果你死了,我就……真正地死了。”①此时,他对自己的病情已经非常清楚,生命的尽头他无法逃避,必然是要留下某种遗憾的。那是一份没有结果的许诺,却是一份真挚的许诺。那只是一个瞬间,也许没有任何物质上的保证,只有一棵“开红花”的山楂树。每个人都深知自己拥有死亡的那个瞬间,但是这种可知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知性。那个瞬间在影片中得到了非常巧妙的美化,让死亡显得不再那么恐怖和悲伤。就是因为病床前的这场戏,让死亡在关于生命和爱的影片中出现了另外一种诠释。这是该片对于死亡所塑造的瞬间的内在意义之美。

人的渺小在宇宙中永远抵不过生与死的自然规律,所有生前美好的一切都会随之消失,就像被淹没的山楂树一样,但这一切的美好又因死亡而以另一种形式的转化而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死亡又变得很渺小,而生命和爱却变得很美丽。是死亡让同情有了意义。

“老三”最后虽然死了,但肉体的死亡并不能结束精神的影响,一个知道珍惜别人而不愿任意索取的男人,会被很多现代的人所认同和珍惜。“勇敢的人为了高尚或美好而坚持, 而勇敢地行动。”[1]这样才有可能增大生命的高度,而不是一直在抱怨生命的宽度。

三、距离的永恒之美

一部影视作品要让主题达到永恒之美,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大全”就可以取得的。为此,该片选择了采用距离这一细节来表现永恒。

1975年前后,是一个理想被遏制、自由被禁锢的年代,一切享受自由的权利和欲望都被视为是“封资修”的苗头,这是一个历史转型的时期,很多落后的错误的不科学的思想和观念都以当时的未成型的社会形态为背景而出现。在影片中,两人之间的情感始终以一块糖果,一支钢笔,一条金鱼钥匙链,一条树枝,一篮山楂果,一双雨靴等作为纽带进行连接。魏红告诉静秋:他和“老三”之间其实“啥事也没有”,主人公对于情事上的无知和简单是影片所要表现的唯美与纯情,这已经超越了生理上的意义,追求着一种距离上的永恒。

夜里,两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背景色设置了昏暗的冷色,音乐的声音若隐若现,旋律柔美,节奏和缓。斯摩尔泰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源于爱,爱是光明的使者,是幸福的路人。” [2]“老三”只是伸出手慢慢去试探静秋,静秋做出了默许却又紧张不已,静秋出乎意料的主动让人打破了对过去人们保守的思想,因为爱,可以是两厢情愿,那一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直到最后;在水中玩耍时,静秋又不敢下水,只是从岸上摸向水边,而后两人并排倚在手搭的更衣室后面,静静地说话;两人分离时也是在河的两边做出拥抱状。距离一直是两个人之间最美的交流,实景的距离将两颗心重叠在一起,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跨越时空的爱恋”,就算不同时也不同地,爱情依然在那里,是相对存在的。

在当今,人们无法理解没有接触的爱情如何实现,就像小品中的一句玩笑“距离有了,美没了”。在那种红色的记忆里,两个人之间建立在距离上的爱情代表了一种时代的性格,是那个时代的美,在今天看来,它又是一种回归的美。比如隔着树枝的牵手,隔着窗子的传情,隔着铁门的关怀,隔着马路的交流……这样的表达在观众看来,总有一些让人纠结,苦涩的感伤,甚至也会教人心潮澎湃,泪如泉涌。这样简单的情节,只不过是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而已,但人们的思绪却涌动了许久,呼吸也和主人公当时一样的节奏。

影片最后,给出的是“老三”在日记中的一段话:“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①,这种距离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某种感情意义上的双方,而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永恒。这部影片虽然是以“老三”的病逝作结,而这只是影片文本本身的结束,而影片留下的遗憾和希望带给观众的却是超越时空的永恒之美。艺术总是具有高于生活的精湛的理想化的表现力,让人在共鸣感触的同时,却又不得不对现实的无奈与差距一声嗟叹。

若干对象之间的相隔有很多种形式,但生与死的距离可谓是永远无法恢复之久远。虽然这种距离无法恢复,但它和实景距离一样,都没有办法阻隔两个人心的相依相守。也是这种天人永隔的距离让本来存在的距离变得完全没有了距离。“老三”的病床上方天花板挂着两人从前的照片,那笑容投射出的是清纯自然的阳光的颜色,他可能已经看不到身边静秋了,可他可以听到静秋的名字,看到静秋的样子。“老三”去世时对静秋说:你活着,我就在。①这部影片以“老三”的病逝作结,而影片留下的遗憾和希望带给观众的却是超越时空的永恒之美。

《山楂树之恋》让电影重新回归了它的核心价值,以其简单的故事、干净的角色、纯洁的爱情、清新的色彩进行形而上的精神构建,从而获得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意义。在自然和历史的法则面前人类力不从心,而在对于美的追求方面,爱的力量一直势不可挡。该片意在以独特的美学视角像水墨一样渲染出一幅纯美的诗意化作品,在历史与时代的魅力支撑下,它那无可替代的审美内蕴始终意犹未尽。

注释:

① 文中凡注有相同上标符号的加双引号中文字都出自2010年上映的影片《山楂树之恋》中的台词或字幕内容,不另行注明。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57.

[2] 斯泰尔摩.羊皮卷活学活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48.

[作者简介] 吕佳(1975—),女,黑龙江密山人,文艺学硕士,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