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经典的艺术特质及表现形态

电影文学 / 2017年08月03日 19:31
[摘要]“红色经典”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具有现实主义的审美特征与通俗文学的特质。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和红色旅游的兴起使红色经典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态。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满足了受众的怀旧心理,符合现代

电影

[摘要]“红色经典”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具有现实主义的审美特征与通俗文学的特质。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和红色旅游的兴起使红色经典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态。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满足了受众的怀旧心理,符合现代审美标准,成为现今红色经典传播的最佳媒介。红色经典多种表现形态的高度融合与优化配置,推进了红色旅游产品多层次体验塑造的进程,是实现人文、自然与经济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红色经典”;艺术特质;表现形态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2456004)。

近年来,“红色经典”一词可谓是无处不在。2004年中国广电总局《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中对“红色经典”的界定是:“即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其实在学术界,广义的红色经典是指所有以革命年代为背景,以英雄事迹或英雄人物为表现内容的文化形态,包括1942年到1976年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如《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还包括1990年以后产生的以红色经典母本为基础的各种衍生文本如《亮剑》等影视剧和“红太阳”等红色歌曲,甚至包括红色旅游、“红色经典”动漫游戏、“红色经典”主题餐厅、“红色经典”戏剧、“红色经典”绘画、“红色经典”频道等,“红色经典”已成为大众文化消费视野中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固化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红色经典”文本的艺术特质

(一)现实主义的审美特征

“红色经典”作品都是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记述了那个特殊时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塑造了一大批不畏艰难、舍身救国、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伟大精神。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早期红色经典的作者们用手中的笔把这段历史记述下来,并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文化财富。《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就曾经说过,书中的许多人和事都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冯德英也说《苦菜花》是以真实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写成的,有些情节几乎完全是真实事件的写照。红色经典文本虽然不能等同于历史文献,然而其内容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真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历程,体现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审美特征。

从“红色经典”文本的整体结构看,《保卫延安》《红旗谱》《红日》《红岩》等作品不但运用了长卷式的宏大结构和展现宏阔生活画面的全景式描写,并且把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紧密结合,塑造出高大的英雄形象,奠定了英雄主义的文学基调,展现了革命战争的独特魅力,造就了一批达到高超艺术境界的宏大史诗性作品。深入到作品里边看,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形象表现出的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创业史》中的父子情、《保卫延安》中的战友情、《红日》中的军民情,让读者处处能感受到情的温暖。红色经典作品虽然表达的是伟大的革命主题,塑造的是高大的英雄形象,但是所有的伟大与高大都是以世俗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的。《红旗谱》《山乡巨变》《三家巷》等作品中对百姓日常生活以及当地文化风俗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拉近了作品和读者的距离。红色经典作品宏大的史诗性、淳朴的人性美与浓厚的生活气息,都是红色经典文本现实主义审美原则的体现。

(二)通俗文学的特质

“红色经典”作品是对革命历史时期的反映,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殊烙印,然而文学的传承性又使作者们借鉴和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传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学中通俗文学的特质。“红色经典”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武侠小说的传奇性特征,《林海雪原》《红岩》《红日》《青春之歌》《保卫延安》《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城春秋》等文本既讲述了革命斗争的传奇故事,又塑造了杨子荣、江姐、双枪老太婆等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甚至使用神话传说营造神秘气氛,使整个作品充满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基调,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与感染力。爱情往往是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近代翻译家林纾曾言“小说之足以动情者,无若男女之情”。 “红色经典”作品的主要写作目的虽然是为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然而有人处即有情感。“红色经典”作品中对于爱情的描写同样是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如《红旗谱》中运涛与春兰之间的爱情,《山乡巨变》中陈大春与盛淑君的爱情,《林海雪原》中少剑波和白茹之间的爱情等都表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爱情的含蓄、细腻、纯洁、朴素等特性。文本中对于爱情的描摹虽然不占主要地位,仍旧能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崇高与美好。“红色经典”作品集成了传统文学中通俗文学的特质,满足了受众审美娱乐的心理需求,增强了作品的欣赏性,为红色经典作品走向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红色经典”多样化的表现形态

“红色经典”作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主题,与国家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发挥着教育民众,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另外,商业性大众文化产业抓住了“红色经典”作品现实主义的审美特征与通俗文学的特质,对红色经典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和改造,既可以获得更高的商业利润,又可以满足民众的精神审美与娱乐需求。因此,“红色经典”出现了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如“红色经典”影视剧、红色旅游、“红色经典”主题餐厅、“红色经典”歌剧、“红色经典”绘画、“红色经典”舞蹈等。本文只就其中表现最为显著的两种表现形态进行论述。

(一)从文字到光影的嬗变——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

“红色经典”作为反映中华民族革命历程与民族精神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最初是以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红旗谱》《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小兵张嘎》《保卫延安》等红色经典小说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体现着信仰的力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90年代之后,“红色经典”作品出现了两次出版高潮,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民众的热切期待和大众文化产业市场化的共同作用下,大量的“红色经典”作品被出版、重印和再版。现代影视传播媒介又把红色经典作品从文字的平面空间发展到有着光与影美妙结合的立体视觉空间,被影像化了的红色经典以崭新的面目走向观众,适应了大众文化的需求,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1.影视剧因其形象性与直观性,成为现今红色经典传播的最佳媒介

影视剧将画面、音响、色彩、特写、三维动画等多种现代科技因素结合起来,充分表现出传播媒介的现场性与直观性特征,强烈的感官刺激和视觉冲击极大地丰富了观众认知社会、感受生活的方式方法,增强了“红色经典”的传播力度。影视剧采用立体的声光影像以及蒙太奇、长镜头、特写等特有的表达方式来完成对故事的讲述,给观众的脑海和心理留下深刻的烙印,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已“是一件不同的东西”。

2.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改编满足了受众的怀旧心理,符合现代审美标准

对红色经典的改编与再造,是新语境下对革命历史与价值的新诠释。21世纪的电影人对红色经典的再创造掀起了阵阵高潮,《建国大业》《风声》《南京! 南京!》《天安门》《惊天动地》《沂蒙六姐妹》等力作都是成功的典型。电影人们把握主流社会的共同心理,用强大的明星阵容和创作团队,将一部部红色电影的制作转化成一个个万众瞩目的文化媒介和时尚事件。为电影事业提供了全新的理念、营销方法和推广方式。“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改编更是商业化浪潮中对红色原典的激活和重建,随着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深入普通百姓家,一大批“红色经典”作品被影像化,成为大众文化市场上的一个消费亮点。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根据“红色经典”文本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有:《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红旗谱》《烈火金钢》《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苦菜花》《敌后武工队》《沙家洪》《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等几十部。改编后的红色经典把流行文化的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强大的明星阵容、镜头的感官刺激、情节的离奇怪诞等,从市场化的角度对红色经典母本进行了全方位的再创造。虽然民间和学术界对于“戏说经典”褒贬不一,但总体看来,衍生文本适应了大众文化的商业性要求,有效地加快了红色经典的传播进程。

(二)红色经典多种表现形态的高度融合——红色旅游的兴起

红色旅游是作为内涵的“红色”和作为载体的“旅游”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旅游产业观念的结晶。

1.多种表现形态的高度融合,推进了红色旅游产品多层次体验塑造的进程

红色旅游既要突出“红色”特质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要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只有积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把单一、平面、静态的展示变为多样化、立体化、动态化的表现,充分体现红色旅游的观赏性、趣味性与参与性,才能把潜在的消费群体吸引过来。利用现代科技翻新旅游产品,如运用3D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再现革命历史事件,变静为动,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在红色旅游景区推出主题文艺演出,如在西柏坡,省政府就专门成立西柏坡实景演出领导小组,进行演艺策划和组织筹备工作。另外,运用现代科技设计游客参与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知历史与革命精神。比如结合红色景区所特有的革命故事与题材,设置当年革命战士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让游客去切身感受,邯郸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就策划了“当一天八路军”等参与性较强的系列活动,很受大家欢迎。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具备开展战争旅游体验的有利资源,只要精心组织策划,就会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流,实现把潜在客源变为现实市场的目的。

2.优化配置多种红色经典资源,追求人文、自然与经济的和谐共生

红色经典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资源,只有将本地域的革命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结合,追求人文与自然、经济的和谐共生,才能把多种资源相结合并转化成富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产品。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革命老区自然风光秀美、环境宜人,旅游资源丰富。以抗战文学为代表的丰富的河北历史与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革命主题,围绕《小兵张嘎》和《地道战》等文学文艺作品,将红色、绿色、农耕等多种文化互相融合,为河北“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蓝色海洋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相组合提供了广泛的基础,从而大大增强了河北“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如红色老区西柏坡与国家级4A级旅游区天桂山、驼梁相连,又与岗南水库毗邻,多种旅游资源相组合形成大西柏坡旅游区,优越的地理条件与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利用多种资源叠加的优势,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使游客既受到了红色教育,又欣赏了优美风景,真正体现了红色经典资源思想教育、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多种价值和功能。

[参考文献]

[1] 徐明霞.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2] 张宗伟.传承·重构·再造——红色经典电影简论[J].当代电影,2011(07).

[3] 刘海洋,明镜.红色旅游:概念、发展历程及开发模式[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01).

[作者简介] 赵俊卿(1971—),女,河北定州人,硕士,河北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