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
[摘 要] 1993年,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了《辛德勒的名单》,其轰动一时,包揽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6项大奖。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气势悲壮,其纪实性的手法以一幅幅黑白为主调的摄影组成,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疯狂屠杀以及犹太人的恐怕状态,十分令人心寒。《辛德勒的名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该片的严肃性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引人深思。这部影片完善了一种新的电影语言,强化了一种风格和情感的深度。
[关键词]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叙事风格
美国著名的科幻导演斯皮尔伯格,丢掉了其以往的华丽特技,运用朴实的纪录片分格拍摄了《辛德勒的名单》,该片依据作家托马斯·肯尼利小说《辛德勒方舟》改编而来,主要描述了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中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其以纪实风格真实再现了当年的恐怖景象,揭露了人类的丑恶面目。《辛德勒的名单》可以说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生涯之中的一座里程碑,该片给人们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在主题、叙事和视听语言等多方面都值得仔细推敲和学习借鉴。
一、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概述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经典之作,深入刻画了德国纳粹党对犹太民族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该片主要讲述了二战时期,一位大发战争横财的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思想转变的过程。辛德勒是一位懂得如何讨好纳粹军官,无论男女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纷纷与他相谈甚欢,愉快地合影。辛德勒还知道在战争中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其雇佣犹太人不是为了解救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是最廉价的劳动力,他最终是为了赚钱。辛德勒不会同情任何一个与他无关的犹太人,但犹太人还是将他的工厂视为避难所,使得他们可以避免随时被杀。1943年,党卫军上尉阿蒙·戈特带领德军摧毁犹太社区,社区一片肃杀之气,犹太人个个如惊弓之鸟,血雨腥风中其状况十分悲惨。而这一幕,恰好被与情人骑马到来的辛德勒见到,这一切给辛德勒带来了心灵上的异常震撼。辛德勒思虑再三,决定去找党卫军上尉戈特,让他批准将自己的工厂作为一个劳役营。此时,戈特认为,要实现其目的具有较多的条件,并且乘人之危对辛德勒进行了敲诈,获得一笔不小的财物。对此缘由,辛德勒心中是十分清楚的,表示只要戈特鼎力相助,必然会给他一个满意的报答。党卫军上尉戈德于1944年焚烧犹太人尸体,并且奉命要将犹太劳工悉数押往奥斯威辛集中营。此时,辛德勒心里感觉十分诡异,所以立刻决定将这些劳动者带离。他先和斯泰恩列出了一份1 100名犹太人的名单,然后与上尉戈特进行协商,用金钱来换取他们,让这些犹太劳工到自己捷克家乡的工厂继续生产军需用品。辛德勒巧妙地运用赌牌的方式使得戈特答应放人。但由于搭载犹太劳工的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辛德勒大费周章,最终将他们送到了安全地方。辛德勒购买了成品交付给德国军队,不仅花费钱财供养工人,而且还向纳粹行贿,最终导致其面临破产的边缘,在随后的半年多时间内整个工厂未生产过任何一件商品。纳粹投降之后,工人们被宣布自由了,他们从第二天开始就能够去各自寻找自己的情人。与此同时,辛德勒规劝德军士兵放下武器,期待他们不要再充当纳粹刽子手,在辛德勒的规劝下士兵们悄然离去。辛德勒提议为无数被杀害的无辜犹太人默哀3分钟,吩咐斯泰恩把工厂的东西分给他们。雅各长老代表全体犹太劳工送给了辛德勒一枚用金子打铸成刻有希伯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的戒指,将一份由全部犹太劳工签了名的信交给他。辛德勒异常激动地说道:“如果早先不挥霍那么多钱,一定可以解救更多的犹太人。”辛德勒在众人的目送下离去。多年之后,在辛德勒的墓地上摆放着一块块代表着感恩的石子,这些是由被救的犹太人所放,辛德勒永远活在他们心中。
二、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故事主题分析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批判色彩,其再现了一出“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暗示出导演在这部纪实片中所贯穿的呼唤自由、和谐、真情的主题。这部影片体现了对公众的人文关怀,通过对种族的再现来影射现实和警戒今人,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影片以人道主义立场描述了犹太人的悲惨命运,犹太人被置于一个残酷、野蛮的“大屠杀”世界,以凶残冷酷的党卫军上尉戈德为纳粹刽子手的代表,对这一种族进行屠杀而使得他们深深陷入苦难之中。在纳粹看来,犹太人是被任意宰杀的牲口,他们没有自由、尊严和未来,只有绝望和死亡,但他们内心深处仍然存有对人类永恒情感的渴求。因此,当犹太人知道还有一个地方能够庇护他们生活下去,这群人便想尽办法求得接纳。诚如影片所展示,犹太人不会永远生活在绝望之中,正如辛德勒那1 100个名单上的人最终到了安全的地方。这些幸存的犹太人终于走出了那个黑暗的悲惨世界。这部电影通过对犹太人遭受不幸生活的再现,以此来表明在残酷的世界中获得自由、真情的艰难。但犹太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以及最终充满希望的结局又向人们展示了世界美好的一面,其暗指和谐被打破是一时的,和睦相处的真情及自由美好的生活终将来到。这部影片真实再现社会的丑陋一面,同时也给予了美好一面浓重的笔墨。辛德勒对犹太人的拯救体现了残酷社会的美好一面,其通过一定亮度的“善”使得观众感受大规模的“恶”。辛德勒原本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他一直想借战争大发横财,但当他目睹了纳粹军队对犹太人惨无人道的屠杀之后,他的良知开始觉醒,决定为此做些什么,使得看不到希望的犹太人能够看到未来,恢复他们和谐的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显然与纳粹的屠戮是截然相反的,大量描述辛德勒的善举则是对纳粹无情的批判。因此,这部影片提供了一种反省,使人们哪怕接受很少的教训,也会造就出一种强大的意识来反对暴力。
三、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叙事风格分析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在对重大历史事件纪实过程中,其选择以个人命运为缩影,将历史事件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背景。一般来看,电影主要包含两条叙事线索,一个是个人的,而另一个是历史背景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叙事风格是将辛德勒的个人命运与二战期间纳粹军在波兰的历史进行交错叙述。个人命运的线索是独立发展的,其故事情节的发展并不一定与历史情节的发展相吻合。比如,该片中,辛德勒的叙事线索完全可从二战背景中独立出来,1943年之前,辛德勒已经完成了财富的积累,实现了个人目标,正是由于历史车轮的发展,使得他看到了纳粹残杀犹太人的一幕,而改变了辛德勒个人故事发展的轨迹。这部影片还透过辛德勒个人故事发展来见证历史,历史不再是枯燥的书面叙述,辛德勒个人的善举代表着人性积极的一面,其也暗指了纳粹恶行最终会结束,个人和历史必然会朝同一个方向发展。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属于严肃、深刻的历史纪录片,其叙事必然会是客观、真实的,叙事者会隐蔽自身的情感,让事件自身去叙述,在具体情境中展现其中人物对经验的感触。该片通过一个客观故事将情感还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体验和判断这一切。因此,这部电影的叙事是对现实片段的自然延伸,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比如,该片中对二战时期大屠杀悲剧的描述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主,在开放的叙事结构中把一个个片段按对象原有的动作关系和时空关系加以组合,自然消弭其矛盾冲突,使得片段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使得其不再像一部电影,而是从见证人或者受害人真实经历过的角度去表现,比如,纳粹残酷地杀害犹太人是从群体或个人一次次被出人意料的枪杀来表现。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对历史生活横断面直接截取,在客观时间流程中自然延展,呈现出不偏不倚、舒缓有致的叙事形态。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其客观自然的叙事风格中,又富有机趣而幽默的段落,这些源于其本身的荒诞现实,其是黑色生活自身的黑色趣味,但又有着真实的逻辑。比如,影片中受过高等教育的犹太女工程师向纳粹提出了建房意见后被枪杀,但纳粹却又采纳了其意见;党卫军上尉戈德杀人如麻但枪又屡次打不出子弹,险些被杀的雅各长老又侥幸脱身;一直以为到达安全地方的犹太劳工,却因火车误开而到达了奥斯威辛等片段,都与影片故事情节密切相连,展现了荒诞现实中事情的荒诞性。同时,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可读解为象征的视觉画面也是含蓄自然,没有任何雕琢过的痕迹,这些都是情节发展所需要的,并以事实为基础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并非脱离故事本体之外主观理念的纯粹符号,其以一种鲜明的内容与情节本身联系着,成为叙事重要的环节,又以一种潜在内容强化着整体叙事意义。比如,该片片头通过点燃的蜡烛暗指辛德勒的善良一面,最终难以逃脱纳粹魔掌的红衣女孩象征着鲜明的生命极易消逝,而片尾获救的犹太人走向地平线时,突然出现彩色的画面象征了他们获得了自由、新生,而数年后辛德勒墓碑上的石头暗指了永远不变的感恩,这些都深深根植于故事本身,其象征意义也指向了故事本体,是故事本体意义的自然延伸和升华。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为了能够准确再现历史情境,其运用了质朴的视听语言创造了一个富有真实感的画内空间。该片全部在波兰实地拍摄,大多数场景都是对历史存在的实录。这部影片形成了大量不加修饰、略显粗糙的真实画面,记录了一个动荡年代具体情境的真实情况。该片的黑白影像不仅凸显了那段悲惨历史的质感,其所营造的世界也象征了历史的黑暗。该片不仅运用影像刻画事实,还运用声音来记录故事,贯穿于影片中的车轮声、枪击声再现了特定历史时刻的真实情境。该片还采用了景深镜头和不分割时空的段落镜头来展现关键场景,客观具体,给观众逼真的临场感,使得其艺术性达到了经典的高度。
好莱坞经典电影作品之中反映二战时期纳粹题材的影片数量不少,而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独树一帜,以特定人物为缩影,以小见大,片中深入刻画的细节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战争带给人们痛苦、艰辛的生活,犹太人饱受纳粹的摧残,而纳粹的行为与辛德勒的救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吸引着广大观众亲自去找寻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答案。人性在战争中会变得扭曲,而战争又可以转变人性,就是世界陷入昏暗之中,但终究还是会迎来光明。正如,工人们送给辛德勒的戒指上那句话“凡救人一命,即拯救全世界”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王虹.历史与阶级意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文本分析及意识形态批评[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2] 芮小燕.一个纳粹者的人性复归——探讨《辛德勒的名单》的悲剧性审美特征[J].安徽文学,2009(12).
[3] 沈良先.浅析《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蒙太奇手法及对记叙类写作的启示[J].学周刊,2012(10).
[作者简介] 王焱(1983— ),女,山东聊城人,硕士,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