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电影的发展目的及方向探讨

电影文学 / 2017年07月28日 02:53
[摘要]本文希望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体育题材的电影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体育电影的发展目的和发展方向。在体育电影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也揭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下,中国以体育为题材的类型电

电影

[摘要]本文希望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体育题材的电影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体育电影的发展目的和发展方向。在体育电影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也揭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下,中国以体育为题材的类型电影存在着模式单一、内容局限等问题。集中力量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从电影题材、艺术表现形式及内涵上加以突破,致力于体育电影的创作者也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这样才能使现代体育电影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体育电影;问题;发展方向

体育是电影的重要题材之一,在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电影是表现“体育”这一内容最为逼真、华丽和丰富的媒体,它提供大银幕去探索和呈现体育世界中动作、戏剧与角色的机会,而生动的情节、紧张的氛围以及其中所富含的文化内涵也使得体育电影形成了一个实质的电影类型。体育电影帮助观众认识体育的竞技模式与比赛构成,同时,也从电影故事与演员表现中了解体育电影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体育电影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

1.空白时期(1949~1955)。在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新中国的“新”促使人们清除所有“旧”的东西,同时要求在多个方面进行创新。中国电影在这种历史使命的感召下,成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是新中国的政治的组成部分。因受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电影题材主要是“工农兵”和“重大事件”,期间中央领导人对《武训传》的批判让许多电影人意识到电影的政治风险,直接导致了电影产量的下降。直至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之后,新中国的电影产量才逐渐增多,但是在这一时期,体育电影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这与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密切相关的。

2.初试时期(1955~1965)。“双百”方针的提出意味着电影创作的解禁,但整个社会还处在“运动”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批以足球、篮球、游泳及滑冰为题材的体育电影,包括《女篮五号》《两个小足球队》《水上春秋》《冰上姐妹》《大李、小李与老李》《球迷》等。

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矛盾性凸显,一方面是开放性的呼声强烈,另一方面战争环境下的心理痕迹仍然残留,表现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热情的膨胀以及对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观念的排斥。因而,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并没有艺术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对体育活动及社会生活给予了升华式的描绘。

《女篮五号》《水上春秋》《冰上姐妹》等体育电影的基调都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洋溢着团结、友爱的氛围和蓬勃的朝气,这些竞技类题材的体育电影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我国的竞技体育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球场风波》《大李、小李和老李》《球迷》等影片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也将体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普及群众体育活动方面,因而,群众体育的发展最为显著。

3.停滞时期(1966~1976)。这一时期因为过分强调阶级斗争,所有的社会主义电影都都否定,只有“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被加以定型和推广,而体育电影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完全处于停滞的状态。

4.发展时期(1977~1989)。“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新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替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文化方面,“文艺服从政治、文艺从属政治”的禁锢被解开,“双百”方针重新被作为政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扩展了文化和艺术的功能和意义。

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数量增加,且类型也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出我国对扩大体育的对外交往,尽快提高运动成绩、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渴望和期盼。《乳燕飞》是反映运动员生活的体育故事片,真实感非常强,而且拍摄技巧也符合体操运动的特点和剧情发展的需要。《沙鸥》反映了一代青年新的心理发展,刻画了运动员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表现了他们对人生目标的追寻以及奋斗的精神,国家强大、民族自强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支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用深沉的基调表现了日本侵略中国给两国人们带来的不幸以及两国人们之间源远流长的友谊。在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武术动作影片,如1982年出品的《少林寺》掀起了武术电影的高潮。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对现实和历史的批判和对人文理想的追求是这一时期最基本的艺术主题。80年代,各种艺术形式都从试图中政治一体化的传统中挣脱,在这样的追寻中,体育电影开始了对本体的探索和建构。从80年代中期开始,体育电影从文化事业逐渐向文化企业转变,体育电影的性质和运作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体育电影生产从过去的完全政治行为变成了一种与政治息息相关的经济行为。从此,经济利益成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动力和运行目标。新中国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体育电影模式在体制上受到了最深刻的动摇,传统中国体育电影体制的解体和改革带来了中国体育电影文化的转型。

5.转型时期(1990~2010)。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国经历了社会形态和社会机制的变革,“中国特色”成为搭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桥梁,而体育电影也在继续传承“主旋律”的同时,艰难地向电影文化产业转型。中国体育电影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生存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数量和类型都有所下降,但单部电影的质量不断提高,多部影片或影片中的演员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黑眼睛》中的演员陶虹因为该片先后获得叙利亚第十届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女演员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等多个奖项。《我也有爸爸》获得印度海德拉巴第十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荣誉奖“金象奖”等。

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念、多种社会立场、多种意识形态体系共生共存是20世纪90年代体育电影的状态。“主旋律”电影概念的提出支配着中国体育电影的基本形象,但是因为市场经济对电影文化产业转型的影响使得传统的电影模式很难继续生效,于是体育电影的娱乐性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价值在这一时期成为关键词。因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战略没有得到制定和执行,使得中国电影产业改革止步不前,电影产业一度陷入困境。

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电影的故事情节表现都遵循一定的模式,主人公是从事某一单项体育运动的个人或者团队,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努力。一开始主角或者他所属的团队必定处于弱势,在这期间经历各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磨练,但在教练或家人、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断奋斗,最后达成目标。在影片结束时都会有一个盛大的比赛,电影集中表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情况,比赛结果多由落后到最后逆转。

影片中的主角多包含认真、不服输、意志力坚强等人格特质,对比赛的热情、执著与坚持的精神的强调要大过于对运动员本身的天分的看重。而影片中的反面人物,如竞争对手等的重要性远不如主角的内心挣扎。在影片中,运动员真正的对手在于运动员自己,突破自我是影片着力强调的最重要的使命。同时,主角无法独立完成任务,必须借助他人的出现与帮助,在体能上、技术上或者是心理上给予指导,才能获得胜利。而此人必须经验丰富、冷静睿智且具有判断力,他对主角的帮助和指导会影响整个事件的发展走向。

新中国的体育电影主要反映了新旧中国的巨大变化,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以及中国人的足球情结。《女篮五号》《水上春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都表现了体育振兴的民族追求,影片将体育精神和民族情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电影为民族体育的屈辱而痛泣,也为民族体育的自强而高歌。《沙鸥》《冰与火》展现了体育人为国争光的精神,也表现了坚毅、勇敢、顽强拼搏的主人公精神。《来吧,用脚说话》《加油,中国队》《女足九号》表达出了中国球迷希望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心声。

其实,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数量并不少,而且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但是经典作品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新闻报道对体育电影的冲击。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体育比赛的热情不断高涨,体育宣传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体育新闻逐渐成为各大媒体中的重要内容。同时,网络的兴起对体育宣传的力度越来越大,电视和网络具有真实、准确、迅速的传播效力,使得越来越多大众的兴趣由原来对“艺术性”“思想性”较强的体育电影转移到体育新闻报道上来。而今不少新闻媒体已经意识到体育新闻报道艺术性、思想性的潜在价值,体育新闻的深度挖掘将体育娱乐化、故事化、人性化,以前属于体育电影所特有的东西正在为体育新闻报道所共享,这更加重了体育电影生存的困难。

2.电影市场不景气也为体育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挑战。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整个电影事业都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人文环境,电影产业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磨合到最佳状态,对票房和商业利益的追求影响了电影人的创作。而体育电影制作需要大笔资金,使得小成本制作者望而却步,大成本制作者可以选择更受大众喜爱的其他类型电影,因而电影市场的不景气直接导致了体育电影的败落。

3.创作思维受到局限。从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来看,创作和拍摄一直都围绕着“冠军电影”进行。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中国在经历了“文革”之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那个时候需要通过体育电影反映国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作风,是特殊时期的需要,因而那段时间出现了大量以“冠军”的产生和发展为主题的电影。必须承认,那个时期体育电影起到了别的类型电影无法替代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和大众的认识都发生了变化,公共媒介的发展使得大众的选择更多样化,而体育电影并未随之改变,场景基本雷同,情节大致相似,思想也无新意,这使得体育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少。在体育商业化的同时,体育电影创作者并未对黑哨、假球、兴奋剂等腐败现象进行剖析和探讨,这也造成了大众对体育电影的反应平淡。体育电影观众或体育运动观众的认识也从唯金牌论变成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体育电影的创作却没能紧随这一变化。

中国体育电影走出目前的困境需要从题材、形式和内涵等方面进行突破。除了要丰富体育电影的题材,还应该创新艺术表现形式。除此,体育电影内涵的深入挖掘需要电影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与体育项目相关的知识,为体育电影创作提供条件,同时要具备世界眼光及人道主义的情怀,通过体育电影刻画人性美好或丑恶的一面,或是通过体育揭示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的精神。只有在题材、形式、内涵等诸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我国现代体育电影才能够赢得大众的喜爱,才能在激烈的电影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3] 陆邵阳.中国当代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敏婷(1977—),女,陕西临潼人,渭南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