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隐喻解读

电影文学 / 2017年07月31日 13:09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对话李安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摘要]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则关于信仰的寓言。英国诗人西格弗利·萨颂在其诗中有句“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阐释了人性的两面,每个人的内

电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对话李安 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摘 要] 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则关于信仰的寓言。英国诗人西格弗利·萨颂在其诗中有句“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阐释了人性的两面,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只猛虎,代表人原始的、内在的、本能的一面,而虎穴之外蔷薇丛生。李安导演正是在这部影片中,通过少年派和老虎在海上以及食人岛上的一系列漂流的奇遇,向观众阐释了有关人类的理性和信仰、人性的善和恶这一系列哲学问题。

[关键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信仰;寓言

一、影片内容

影片最初以少年派一家人在印度的生活为开端。小儿子派天生似乎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伙,同时信仰包括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内的三种教派。为生计所迫,他们一家人坐船前往加拿大,却在途中遭遇了海难,除了Pi,一家人全部遇难。Pi幸运地搭上了救生艇活了下来,而同样幸运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头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

在船上的头几天,为了获得食物,猩猩和斑马都被鬣狗咬死了,而最后,鬣狗也被老虎吃掉了,船上就只剩下Pi 和老虎。起初,派和老虎也有过互相的对峙和攻击,但派知道这样的战争只会消耗彼此的体力,最终大家都是死路一条。于是,派选择和老虎和平相处,直到来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在得知这座岛是一座食人岛后,起初的兴奋荡然无存,派和老虎只有重新踏上漂流之旅,直到他们在墨西哥海滩上获救。而就在那时,老虎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派。

情节发展到这里,大多数的观众都仅仅把这部电影看成是一部类似于《鲁滨逊漂流记》或《荒岛余生》的海上历险记。可此时,故事所真正要揭示的才刚刚开始。

保险公司派来的两个日本人来到派的病房了解情况,派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真实经历,但他们却不敢相信这奇幻的漂流之旅,并要求Pi讲出一个没有老虎、没有小岛的真实故事。然后Pi讲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厨子、水手、Pi和他的母亲。厨子杀害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Pi忍无可忍地杀害了厨子,并幸运地活了下来。也许我们会想当然以为他们会选择第二个故事。但他们却选择了前者,故事的结尾正是:“最后他和这只动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后”这样一句话。接着Pi又问来访的记者:“这两个故事,你相信哪个?”记者说:“有老虎的那个(第一个)。”Pi回答:“所以你跟随上帝。”

这也正如导演李安所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则规模很大的、信仰的寓言。

二、第一个故事揭示的是现实

Pi这个名字代表了无穷数位的无理数。如他父亲所说,科技带领人类在这几百年取得的成就抵得上信仰于人类文明几千年的成就。(邢竸文,2012)而在这个成就之上,影射的则是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就像π值的无穷尽一样。与前面人类欲望无尽的隐喻相联系,则是暗示人类盲目的信仰,却同时做着违背神性的事;有着无穷的欲望,始终无法脱离心中的兽性。

事实上有这么一个细节可以证明Pi与老虎其实是合二为一的。影片中少年Pi跟哥哥打赌去教堂喝水,神父问他:“U must be thirsty”,Pi回答:yes。其实这句问答一语双关,thirsty不仅是口渴的意思,也是老虎的本名。我们知道,老虎是一个叫帕克的人在湖边发现的,当时老虎在喝水,就给取名thirsty,结果送到动物园的时候,工作人员误会地写成他主人的名字——帕克。

在第一个故事中,老虎是主人公,Pi便是心中的神性,它无影无踪,却时刻引导着人类的一言一行。它既独立于人类,又是人类的一部分。人类在很多时候抛弃了它,却又在关键的时刻接受它的指引,渡向脱离兽性的彼岸。在第一个故事中,老虎就代表着Pi甚至是人类罪恶和兽性的一面。当漂流初期的时候,老虎生猛无比,对Pi寸步不让;后面老虎因为饿极了之后又受惠于Pi食物的赏赐而渐渐被驯化。

主人公在岛上获救,白天有着无穷的食物,干净的淡水,以至于他钟情于这个小岛,不想离开,因为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让他想在这个岛永远生存下去,他甚至将女朋友送给他的红绳系到了那棵树上表达了他的依恋。然而黑夜降临,他看到了白天的湖水开始吞噬鱼类,那深不可测的湖水在吃着自己养育的动物,同时他又看到了那个仿佛莲花的树叶,一层层剥开后看到了人类的牙齿。白天和黑夜,馈赠与索取,吃和被吃。这就是此岸。这就是人类,这就是生存的残酷。

Pi毅然逃离那个小岛,因为他不想继续活在过去,吃着同类生存下去。他继续乘着小船,驶向脱离兽性的彼岸。但此时,他那内心的兽性并未完全脱落,直到最后,那只老虎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丛林中。Pi大声痛哭,因为他知道,是人类的兽性让他在最孤独无助的时候生存了下来。而当他再试图接近神的时候,兽性也随之荡然无存。他告诉自己,他看到老虎的眼里有另一个灵魂。而父亲却告诉他,其实他看到的只有自己。父亲是对的,兽性即代表着血腥和残忍,它与神性无法相容。起初Pi并不相信,但这海上的漂流经历也让他最终懂得,这两者是不可能融汇调和的。

三、第二个故事展示的是真相

在派的第二个故事中,水手是斑马,厨子是鬣狗,猩猩是母亲,而Pi自己是老虎。但这并不是派的虚构,其实第二个故事的发生也并非没有任何前兆:如在暴风雨中,当斑马跳上船时,中国船员曾大声叫唤着“斑马”,即是告诉观众;吃饭时,厨子极为恶劣戏谑的表现,也正好符合鬣狗凶恶的本性。

而食人岛上发生的一切却更是揭露了一个血淋淋的相残的事实。狐獴其实是针对于老虎(即派的兽性)而存在的。之前海上漂流时派说过,没想到一块荫蔽带给我这么大的愉悦。说明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一点点的满足与舒适都可带给人意想不到的喜悦。整个食人岛是个人形,其实这个岛就是派母亲的尸体,而所谓的密密麻麻的狐獴,则是母亲因长期暴露存放而长出的蛆虫。派因为极度饥饿而吃了母亲的尸体,尸体自然不会反抗。仔细看派登上食人岛之后,他掰下植物的根吃了起来,植物不会反抗,同时代表他身体里兽性的虎也开始吃狐獴,注意其他狐獴也只是呆呆站着没有反抗。白天充满生机的岛,到了晚上湖水变成酸性,象征着人体的消化液。直到派吃到了母亲的牙齿(花苞里的牙),幡然醒悟(呼应认识女友那段情节,莲花代表悟)。于是他把母亲尸体抛下船(逃离小岛),从求生的沉沦幻想中惊醒。食人岛侵蚀的其实是派的人性 (即吃人),为了重生,所以派要离开(即重新振作起来,继续漂流求生)。

四、隐喻的表达方式——预演

实际上,导演李安在这部电影里总是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向观众传达他的寓言,那就是预演,即每一次大的行动之前,都会有一次小的行动作为预演。

电影一开始,同时信仰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Pi和他的父亲母亲在晚餐时进行了一次谈话,它是整个电影主题的第一次预演。

少年Pi的父亲说:“如果你同时信仰三个宗教,那等于什么都没信。与其如此,不如选择相信理性,相信科学……我宁可你经过深思熟虑否认我,也不要不加分辨地盲目接受。 而母亲则说:“科学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内在的。”实际上是在暗示理性和信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前者解决现实问题,后者解决心灵问题。

父亲和母亲的说法不同,少年Pi面临着抉择。要理性还是要信仰,这是一个精神领域的经典困境,少年Pi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我决定去受洗。”也就是说,他选择了后者,也就意味着他认同了母亲的话。

但信仰需要的是虔诚,Pi并非一个虔诚者,他是个泛神论者。成年Pi的一番论述表明,他需要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力量作为信仰依靠。至于无论是上帝、安拉还是毗湿奴,并不重要。可以这么说,他的意识里,信仰的是信仰本身,而不是某种特定的神明。

对虔诚者,他选择信仰是去解决问题。而Pi这样的人,他选择信仰,只是为了逃避问题。信仰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具体膜拜的对象,而是一个寄托,一个可以逃遁的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Pi要讲两个故事。

Pi在岛上吃了植物根茎,老虎吃了狐獴,这是食母的暗喻。而这个情节也曾预先出现在影片中。

Pi从来只吃素,但在海上,除了吃鱼,他别无选择。于是,当他在海上第一次抓到鱼后,他一边哭,一边用锤子将鱼砸死,并跪在竹筏上,对着鱼的尸体,感谢毗湿奴,化身鱼来救他。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必须违背自己的信仰,但为了达成心灵的妥协与慰藉,他只有在信仰里为自己找一个借口。

这次吃鱼事件非常重要,承前启后。

除此之外,还有一段一家人晚餐时的对话。父亲在晚餐时说了句话:“今天的羊肉很美味,可惜你们享受不了。”说明父亲是吃肉的,他代表着理性,因为理性是要吃肉的。母亲则告诉Pi,内在必须要靠信仰来解决,因为理性只能解决外在。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派在吃鱼时要用信仰给自己内心找个借口。这个很变通甚至有点狡猾的举动,与Pi在餐桌上轻松地说“我决定去受洗”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往后看,母亲就是鱼。鱼是毗湿奴所化,那么母亲也一定是毗湿奴派来的。Pi吃鱼是因为这是毗湿奴的化身,Pi吃母亲也是因为她是毗湿奴的化身。一个化成鱼,一个化成了海盗。食鱼事件就是食母事件的预演。

五、结 语

在英国诗人西格弗利·萨颂的名诗中:“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性具有两面,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只猛虎,代表人原始的、内在的、本能的一面。而虎穴之外蔷薇丛生。

老虎是人心中的兽性,信仰是人心中的理性,活下去的本能兽性,让生命在漂流中得以延续,猛虎于心,恶的一面也是可以驯化的,因为他选择了从善,现实苦难中的所犯的原罪让他内心长期斗争纠葛,这种纠葛与斗争也便是他活下去的动力,恶是一种适应极端恶劣条件下的生存法则,但它在派心里已然被强大的善之信仰所驯服,而意象化表达便是与虎为伴中的相互适应和驯化了。信仰是种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它可以帮助你认清自己,寻找内心世界的宁静,善待世界,但从不那么干净的历史上来说,它又是一种奴化人内心的工具,它让你忍耐,让你驯服温顺。电影里少年的Pi吃饭时会祷告,中年Pi吃饭还在祈祷,这份祈祷和信仰却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一次升华。

[参考文献]

[1] 赖新芳.现代性精神危机的主体与拯救——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启蒙思想透视[J].名作欣赏,2013(08).

[2]马伯庸.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OL].http://weibo.com/1444865141/z82zzzxn1#1354520021611.

[3] 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M].姚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 邢竸文.你相信哪一个故事?[N].中国电影报,2012-12-06.

[5] 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6] 张妍瑜.虚幻与真实、镜像与自我——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老虎角色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作者简介] 胡学艳(1980— ),女,湖北宜昌人,硕士,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