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空间和意义建构

电影文学 / 2017年07月31日 18:23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2002年度英国布克奖;被评为亚马逊网站...赵隆华+李亚红[摘要]20世纪80年代“空间批评”理论是在文化地理学和文化研究等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学批评方法。杨·马特尔的《少年派

电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2002年度英国布克奖;被评为亚马逊网站...

赵隆华+李亚红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空间批评”理论是在文化地理学和文化研究等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学批评方法。杨·马特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派》)经过李安改编搬上银幕后,开始受热捧。本文试图从“空间理论”的角度,通过叙述者对故事空间的转换和建构、地理空间挪移、自我心理空间回溯以及空间的重叠,对电影进行全新的解读,来揭示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人性”和“兽性”的斗争。

[关键词] 空间批评;地理空间;心理空间;人性;兽性

20世纪80年代“空间批评”理论是在文化地理学和文化研究等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学批评方法。[1]空间批评理论将文学文本内容进行空间化解读,通过空间场景的转移、心理空间的转移,将文本内容活起来,传达影片的主题,打破了影片传统叙事的局限,通过影片故事空间及空间场景隐喻解读背后的版本。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形式的存在,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2]。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空间活动来完成的。空间是故事内容发展的场所、作者讲述故事的媒介、意义建构的手段。影片主要讲述当天深夜在茫茫大海中,原本令派感到刺激无比的暴风雨一瞬间就成了吞噬货船的大灾难。派搭着救生船在太平洋上漂流,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有一个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同伴——理查德·帕克,一只孟加拉老虎。貌似完美的又一个《鲁滨逊漂流记》,最后的结尾却出乎意料,展开“人性“的大讨论。影片以大海为地理空间,展现作者早年随着父母的飘摇不定,成年后也是去各地旅行,自身的经历对于故事的创作影响极大。回忆录式的叙述,以求达到平淡见真理的效果。《派》作为一个获奖作品,形式上是一个冒险故事,内容上实则是马特尔将“人性”的大讨论上升到一个高度,因此也引起对这部作品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从空间批评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派》。

一、《派》中的地理空间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它是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空间亦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部分,常常以地域、场景、建筑、景色等形式出现,在作者的安排下,成为揭示主题的素材。《派》中空间场景的变化,使原本结构简单的影片,甚至简单到枯燥的情节曲折化。影片地理空间主要是三处,这三处空间并不是一一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而是穿插在一起,影片一开始是派的大学生活空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紧接着空间场景转到印度本地治里,再到一家人因为动物园拆除而前往加拿大,主人公又以讲述者的身份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同时以地点转移为线索,构架了该文本的故事空间,突出了空间对于影片人物及创作的意义,在这个故事空间内,典型的地点印度、加拿大、大海都不再是单纯的故事背景,而是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和意义。

在全知叙述的影片中,通常来讲,叙述者“一般不提及自己叙述行为的话语空间,而是直接把读者引入故事空间,在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状态中‘聆听故事的上下文”[3]。作者在叙述自己创作过程中将读者引入第一次的故事空间是多伦多和本地治里,聆听主人公派的成长经历。地理空间的变化也印证了影片作者成长的经历。第二次地理空间转移交替出现,从印度到加拿大,再转换到加拿大派的家中、印度本地治里的生活片段和海上经历的交错出现。第三次也是故事的主体部分,海上空间场景的设置。 “四方”,人类创造了四个方位,在不定的世界中创造了秩序感和稳定性。[4]人有方位感,知道自己终将走向的四个方向,与“四方”相反,大海无边无际,对于“人性”和“兽性”的选择的迷茫,正如无边无际的大海,何去何从。第四次叙事空间的突然转向,本来是海上死里逃生的求生经历,地理空间场景变换为心理空间,海上求生地理空间中动物形象的淡化,在聆听者心里架构另外一个空间场景,转变成围绕着主人公的鲜活的人物关系,文本的细节的透露,形成心理空间的挪移,出现另外一个意义建构,动物变成了人,为了生存,动物之间的厮杀,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厮杀。唯美的画面消失,人性的逝去,取而代之的是血淋淋“兽性”发作,让人不寒而栗。四处的空间场景的交错出现乍看来给人混乱的感觉,实则是“人性”的探寻,人性的反复,只有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和环境下爆发出人的“善”和“恶”。

二、《派》中的心理自我空间

个体空间也即个体心理空间,整个故事实际是强大的内心空间的体现,《派》中由叙述者构建的理想空间是建立在自己生存体验和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思考与探索基础之上的抽象空间意向。抽象空间意向是作者刻意规避人类的“兽性” 设置魔幻的自我空间,从而逃避赤裸裸真相、现实的冲击。难怪对于小说的评价并非是一个经典,而是将杨·马特尔说成是个讲故事高手,故事中的故事。从影片开始,叙述者因为海上经历后“兽性”的隐去,但并没有完全释放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压力,自己的心理空间活动通过在屋子中的摆设,也即地理空间中的景观空间完全反映出来。影片中展开对上帝的讨论,信仰的问题,三种宗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作者自己对于“不可知论”的憎恶,门厅、起居室、厨房、餐厅、办公室摆放着象头神画像、瓜达卢佩圣母马利亚的小画像、神龛、克利须那等神像。景观空间的布置,是心理空间的投射,主人公需要通过宗教的信仰,来压制内心“兽性”的作祟。在讲到基督教时,说道“想要和他谈一谈;一个心灵的问题,一件沉重地压在心里的事情,良心中的一个黑暗面,他会带着爱去倾听。他的职业就是去爱,他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提供安慰和指引。”(58)上帝能给派指引,引导他进行“人性”和“兽性”选择。“动物、树木、一捧泥土表现出来的梵天,因为一切都有神的踪迹。生命的真理在于,梵天与自我,也就是我们心中的精神力量”,可以看出宗教在派心理空间的位置,通过房屋空间环境的设置,来指引心理空间的成长和压制心中“兽性”的挣扎。紧接着海上相对静止的地理空间,只有释放心理空间,才会不被寂寞、绝望、无助打败。

通过自己心理空间的建构,类似“我很好奇,告诉我——你吃过人吗?”大篇幅描写和自己幻象中的人之间对话,亦真亦假,自我空间的调整也是为了忍受7个月海上的枯燥,不能死在寂静中,相对静止的地理空间中,内心自我空间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内心空间场景的伸缩给予少年生存下去的勇气。少年心理空间的并置、回溯都是求生、再生的渴望,心理空间的伸缩与碎片叙事如影相随。心理空间对话的设置,对于主题意义的揭示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最后一个故事版本的真实性也在主人公亦真亦幻的心理空间变化得到印证,“理查德·帕克仍然和我在一起。我一直没有忘记他。我敢说自己想它吗?我敢这么说。我想它。我仍然在梦里见到它。大多是噩梦,但却是带着爱的气息的噩梦。这就是人心的奇怪之处。” (6)“我很怀疑。动物当中的食人者比人类当中的谋杀犯还要少见,而且理查德·帕克在它还是个小虎崽的时候就被抓住了。但是谁能说它妈妈在被“口渴”抓住之前没有抓过一个人类呢?”(267)内心空间的伸缩始终在给自己“兽性”爆发给予立足之地。开始唯美的故事讲述方式,最后在日本船公司调查人员前建立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情节,将整个简单的影片情节推向了高潮,引发“人性”的大讨论。

三、《派》中的空间重叠

空间的重叠,包括地理空间之间、心理空间之间以及地理空间和时间空间的重叠、回溯和反复出现的意象等破坏了时间顺序,但是突出了叙述结构上的空间性。地理空间是为心理空间服务的,“外部世界成为人物内心活动‘客观对应物”。(申丹,王丽亚,2010:137)空间是静止的,地理空间的挪移和转换带给主人公的是心理空间的日渐成熟,并置重叠的意象和碎片化的叙述将大海上的无助、主人公宗教信仰选择以及“人性”和“兽性”之间的较量推向高潮。生活在加拿大,但是生活习惯却保持着浓郁的印度风情,很容易让读者想到主人公的曾经生活过的多种地理空间,多重空间特征的物质和文化存在,让人思考主人公自己的一种身份或者角色认定,比较混乱,难认同,出现文化危机和心理空间堵塞,大海这个地理空间无疑是最好的替代复杂社会空间的地理空间,场景的设置又具有未知性。影片物理空间从印度、大海漂移到加拿大的挪移这一条明线与心理空间回溯、闪回和两者并置这条暗线相互交织,突出了影片的立体效果。故事空间的实则是派内心空间的呼喊,呼喊内心“人性”,通过选择宗教的信仰来压制每个人心中的“猛虎”,对于这一点,中年派家中的空间环境的布置,也回到了对人性的讨论,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讨论中,而派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每个人心中都有猛虎,通过宗教的力量来压制“兽性”,“人性”和“兽性”各自回归,然而它们之间又不会彻底决裂。原始丛林才是属于老虎的地方。派回归到人的社会,不得不与老虎离别。人类社会的文明和道德容不下原始的本能,也是宗教的本意。

四、结 语

16岁的印度少年派,父母与兄长因船难葬身海底,他发现与一只450磅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同在一艘救生艇。太平洋漂流的227天里,他们彼此警觉,又无法不相依为命;他们令彼此因恐惧和陪伴而存活,而人兽之间,是否可以共存?丛林前的义无反顾,令身在加拿大的成年派依然心痛不已。这虎的存在,是真实还是虚幻?是他者还是心魔?这是很多人观看影片之后的想法,而空间批评理论更多关注的是空间的文化研究,作者构建的海上空间是建立在作家本人的生存体验和对整个人类人性的思考与探索基础之上的抽象空间意象。地理空间的建构是为心理空间提供服务,作者通过地理空间的设置,传达自己内心空间的“人性”和“兽性”挣扎,最终在人类社会大空间环境下,“兽性”本能隐退。

[参考文献]

[1] C rang M,Thrift N.Thinking Space[M].London: Routledge,2000: 30.

[2] Henrin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Trans,by Donald Nicholson Smith.Oxford,UK: Basil Blackwell Ltd.,1991.

[3]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和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9-130.

[4] 谢美英.从《尔雅》看中国古人的空间观[J].社会科学战线,2006(05).

[5] Yann Martel.Life of Pie[M].Trans,by Yilin Press.Nanjing:Jiangsu Publishing Ltd.,2004.

[作者简介] 赵隆华(1982— ),女,青海乌兰人,硕士,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商务英语。李亚红(1981— ),女,河北保定人,硕士,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