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甘正传》中的截-与时俱进 说科技类企业的Logo变迁旅途
管秀丽+仇中海
[摘 要] 美国20 世纪90年代末的经典影片之一就是《阿甘正传》,影片的男主人公阿甘从小智力低下,智商仅有75,一生经历战后美国的诸多重大事件,最终成就了辉煌的事业。《阿甘正传》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在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对美国文化的反映。除此之外,这部电影选材独特,主题紧扣时代主体,文化含义深远,有着很高的艺术魅力。本文将对《阿甘正传》中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进行研究。
[关键词] 《阿甘正传》;传统;价值观
斯皮尔伯格是当今好莱坞首屈一指电影票房大师,1993年他曾经创下了当代影坛空前的奇迹。在一年之内拍摄的两部影片《侏罗纪公园》和《辛德勒的名单》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前者的票房收入高达88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名列美国电影史上最具卖座影片的前列,而后者则为他赢得了自己电影生涯中的第一个奥斯卡金像奖。在他取得如此巨大的荣誉之后仅仅一年时间,他的学生罗伯特·泽米基斯就取得了比他更大的成就,使得他的荣耀变得有些暗淡。罗伯特·泽米基斯创作了影片《阿甘正传》,这部影片的取得成就更为辉煌,一方面在第67届奥斯卡影片评选中有13项提名,6项夺冠,这些都超过了其恩师的《辛德勒的名单》;不仅如此,这部影片更是获得了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席之位,并名列美国电影史上最具卖座影片的第四位。片中阿甘有这样一句名言,时间让无数天真的美国观众充满幻想,以为自己真正摆脱了那些让他们痛苦,使其背负沉重负担的历史,幻想能够从现代文明中逃离出去,回到自然中去。本文将对《阿甘正传》中传统观念的呼唤和回归进行重点分析研究。
一、反叛与回归
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和规模空前的黑人民权运动同时发生。反文化运动指的是60年代在美国青年人当中流行的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同时也包括当时发生的所有抗议运动。在这场反文化运动中,青年是主体;波及政治、文化各个领域,而且影响极为深远。而《阿甘正传》这部影片对此进行了充分反映。詹妮身上透露出无望的反叛和回归,她希望自己是一只小鸟,能够远离这个让她痛苦挣扎的地方,能够摆脱男性的压迫,获得自由的人生。在影片中,她如此说道:“我想代表我自己同人们进行对话,能够和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沟通。”这反映了妇女对权利的要求,对自由的渴望,希望能够在社会上获得同男性同等的地位,能够作为独立的个人而存在。然而,詹妮叛逆的最终结果却是悲惨的,她最终受到了惩罚,向社会妥协了,成为符合传统价值要求的女性,工作和住处都固定下来,担负起照顾孩子的任务。在她即将死去的时候,阿甘依然接纳了她,让她当上了合法的妻子和母亲,拥有了自己的家庭。通过詹妮的经历,我们看到的是影片呈现给观众的妇女解放运动的过去和将来。影片中,妇女并没有因为解放运动和反主流文化而获得独立和新生。反而在对传统和道德进行否定后,使得自己没有了归属,处于流离状态。影片最后让她们获得一个家,回到了主流社会中。在经历精神迷茫后,最终回归到主流文化当中,是回归美国社会传统价值的观念的体现。
这部影片,从主人公的视角出发,将美国二战后的历史事件进行了一一呈现,并且也对久远的历史进行了再现。影片采取闪现的方式,将阿甘叙述丹上尉家史的片段进行了展现,将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一战、二战等几个重大事件进行了讲述。当阿甘对自己的名字来历进行讲述时,影片中出现的是美国格里菲斯导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阿甘在旁白中说自己的名字源自美国内战英雄、前邦联军队将军纳坦·贝德福德·弗雷斯特,这是他的远亲。这位将军曾经被推选为三K党首任全国领袖。而三K的标志在阿甘所追赶的汽车前面也有。通过这些画面,导演将美国一段无法掩盖的历史展示给观众。
二、对“智者”的解构
文章中对“智者”作出的解释,是影片中对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的反映。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所以美国的社会是异常复杂的,这就使得人们认为,精英才能够治理这个国家,这里所谓的精英是指那些掌握国家权力的智者,而在这些人当中美国总统是典型的代表。然而,从影片中观众看到的却是,对美国总统到各界智者们的“智”的解构。这解构中让他们的智同阿甘的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影片的亮点之一。影片首先对总统的智进行了解构。
影片中对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进行了这样的展现:阿甘作为中美“乒乓外交”的球员,归国后,总统接见了他;后来他被安排在水门宾馆;当时正是总统大选的时期,尼克松为了了解对手的情况,安排人在水门宾馆外面偷听;然而这件事正好被阿甘看到;于是阿甘没有仔细思考就拨打了宾馆保安的电话,把尼克松安排的人抓了起来。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就这样被曝光了,而最终尼克松辞去了总统之职。显然这是影片虚构的故事,然而这种安排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着深意:尼克松机关算尽,却被阿甘的一瞥所击败。我们不得不思考二者谁是智者,谁又是愚人?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在丹中尉身上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对智者的解构。在影片中丹中尉给人的形象是精明能干的。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他的智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在他所谓的英明领导下,士兵们被越军包围了。在伏击敌人时,他既丧失了队伍和继续留在部队的可能,也失去了双腿,而只能终日坐在轮椅上。而阿甘这个“愚人”并没有深受重伤,还将丹中尉和几名战友救了出来,并获得了勋章。从越南回国后,丹中尉虽然十分聪明,但是境遇却越来越差,生活十分落魄;这时他想到了阿甘,想到了这个“愚人”;当初他是那么耻于与阿甘为伍,而当他同阿甘这个愚人为伍后,却出现了奇迹:在一次暴风雨中,他们经营的捕鱼船成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船只中的一个;而当他们再次出海时,获得巨大的收获,一夜之间拥有巨额财富;于是他们成立了公司,建立船队,后来又在计算机业进行投资,最终成为百万富翁。这些都是同愚人为伍的结果。那么他们二者谁是智者,谁是愚人呢?从影片中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答案。
三、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呼唤
父亲、母亲和未成年的孩子所共同组成的家庭是美国传统意义上的核心家庭。这样的家庭中,父亲一般外出务工,母亲担当家庭主妇。有研究显示,50年代的美国,由外出工作的父亲、当家庭主妇的母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所组成的家庭占到了70%。而进入90年代,这种家庭所占的比例下降到了8%,父母都在外工作的家庭占到18%;1993年的统计表明,传统意义上的双亲家庭在美国只占到2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包括急剧上升的离婚率、人们逐渐改变的观念和妇女日益走进工作岗位,尤其是60年代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使得更多妇女转变了思想,从家庭中走了出来。随着日益兴起的保守主义,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传统家庭价值观又被人们所重视起来,而且1992年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一场关于家庭价值观念的论战。《墨非·布朗》这部收视率很高的电视连续剧,是这场论战的起源。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副总统丹·奎尔曾经针对这部电视剧做出过评论,认为为人父者不养子女是不正确的,以母亲单方面抚养孩子的方式来对父亲的重要性进行否定也是错误的。丹·奎尔的讲话加剧了这次的论战。同年,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针对双亲家庭的破裂发表了演说。两天后,针对“恢复基本价值观念”这一问题,丹·奎尔发表了演说。与此同时,有很多学者也参与到这场论战中,呼吁重拾传统美国家庭价值观。从影片《阿甘正传》中,我们能看到美国传统家庭消亡的迹象。
这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阿甘是由母亲单独养大的,从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而詹妮从小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经常受到父亲的性骚扰。然而影片不是为了向我们证明传统家庭的消亡;在影片结尾,阿甘同詹妮结了婚,做了单亲爸爸。阿甘同詹妮比起来,显得更具有责任心,更适合承担抚养孩子的任务。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影片不仅暗示了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呼唤和回归,也对父亲应当在家庭中承担重要的责任做出了暗示。小阿甘在阿甘的养育下,过着平静而快乐的生活,逐渐成长起来。影片所要告诉我们的是,虽然小阿甘没有母亲,但是只要有一个像阿甘这样正直、诚实和富有责任心的父亲,就能获得健康的成长。
四、自信的“美国梦”,重塑美国精神
影片中女主人公詹妮曾经向阿甘这样说道:我会出名的。自信是美国人天生就具有的性格特征之一。佩里·米勒这一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美国民族,同其他民族相比,在做出判断的时候能够更为有意识、更为明确、更为公开和确切;每一个美国人,不是要去继承,而是要去达到什么。”美国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变化也很快,这使得美国人不愿意墨守成规,喜欢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决心去创造。如果将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浓缩为一个词,那就是“美国梦”。在影片中,詹妮独自远离家乡,到各地去闯荡,做过各种职业,包括餐厅服务员、酒吧歌手、社会活动家,等等。这种富有美国特色的本土文化,就是“美国梦”。“美国梦”事实上并不是梦,而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哲学。每个美国人的“美国梦”,是有所不同的:对于低收入者来说,“美国梦”就是多增加工资;对于女权主义者来说,“美国梦”就是要妇女解放;对于黑人来说,“美国梦”就是民权;对于同性恋来说,“美国梦”就是要求合法化……在影片中,“Run,Gump,Run! ”这句台词多次出现,可以说阿甘最初的奔跑目的是躲避小伙伴的欺负,他的跑让他进入了大学、成了橄榄球明星,进入了白宫,最后跑进战场,当和詹妮结婚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三次跨美奔跑;并且他还参加了中美的乒乓外交,取得了荣耀;后来利用比赛获得奖金,成立了自己的捕鱼公司,最终在投资苹果公司中取得了成功。这些就是阿甘的“美国梦”。事实上“美国梦”就是美国人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美国文化的浓缩。
五、结 语
通过电影来将某种意识形态传达出来的做法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然而能够将“意识形态腹语术” 成功运用的电影却很少;《阿甘正传》这部影片通过对“意识形态腹语术”的巧妙运用,将种族和解、社会价值观的回归等意识形态传达出来,可以说是电影史上的典范。阿甘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做是对美国历史和文化的反映,讽刺式的阿甘哲学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同时成了外国人了解美国文化的桥梁。这部影片是一部励志大片,通过主人公阿甘,我们看到了对于生活的执著、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信念的坚定。而影片中所折射的美国文化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P N丘莫二世.阿甘正传与民族和解[J].犁耜,译 .大众影视,1995 (01).
[作者简介] 管秀丽(1980— ),女,山东高密人,硕士,华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仇中海(1967— ),男,山东莱阳人,硕士,华北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