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读物路在何方

粤海风 / 2017年08月03日 19:31
2K屏路在何方解析手机2K屏的喜与忧-三疑问,2K屏技术的瓶颈手机...潘小松小引“小众”读物的概念是对应“大众读物”产生的。这个概念的特点是出版物针对个性需求被生产,不迎合大众口味,不以量取胜。传统意义上的“

音乐

2K屏路在何方解析手机2K屏的喜与忧 -三 疑问,2K屏技术的瓶颈 手机...

潘小松

小引

“小众”读物的概念是对应“大众读物”产生的。这个概念的特点是出版物针对个性需求被生产,不迎合大众口味,不以量取胜。传统意义上的“大众读物”以“畅销书”为特征,以发行量论成败;不追求文本的传世效应,不理会“高眉”的品位评价。一纸风行,洛阳纸贵是对大众读物的评价目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料到千年纸张印成的书籍会面临电子屏幕的挑战。电子读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左右了大众的阅读行为。纸张出版物式微至少在大众阅读的层面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式微影响面广及纸张介质读物的生产者(出版者和作者)和消费者。传统意义上的书籍出版部门因此要另辟蹊径谋求生存与发展。讨论这个话题的业内人士很多,但话题倾向由纸媒而数字出版方向的主张居多,从纸媒自身特色优势发展主张的人少。笔者是一线的书籍生产者兼消费者,多年的购买书籍习惯延续至今,发现纸张印制的读物仍然有生产生存的独特空间;这个空间并不因为电子出版物的冲击而令人窒息。相反,假如选材与制作得当,后现代的市场仍然给纸张印刷的读物留有生存的空间。笔者有时甚至乐观地以为:纸张书刊和电子书刊根本就不是同一类产品。

一 .“小众”读物的界定

“小众”读物是针对一部分人而印制出版的读物。“小众”读物并不另辟话题,只要是书籍概念范围里的话题都可以成为“小众”读物的内容;不过,“小众”读物的工艺要求特别,它对文本和制作书籍的材料设计要求是区别“大众读物”与“小众”读物的根本之处。大众读物媚俗,“小众”读物媚雅。“小众”读物媚雅的特点决定此类出版物对文本的要求有一定的艺术标准。这也是此类读物与大众读物有别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书籍式微,除了媒介变化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本的粗制滥造。这种文本的粗制滥造已然到了不讲究语文表达的程度。人们购买书籍阅读,很大程度是心灵有精神食粮的需求,这种需求本身含有摆脱生活琐事里粗糙的一面的愿望 。因此,书籍的消费者渴求的文本本来就应该是精神艺术升华的产物。工业的文明给纸张印刷带来极大的便利,书籍制作成本降低;书籍生产线因此迎合世俗即时的趣味而降低对文本的艺术要求,这是低俗读物泛滥的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以笔者有限的书籍历史知识来看,书籍生产一开始是有“小众”的元素的。一部分人衣食之外,有了精神层面的需求;耳濡目染,觉得人们口头传颂的一些文学作品和历史记录不错,有保存并且再次阅读的价值,于是想到制作书籍。在选择了纸张作为书籍的主要载体之后,发现以纸张和墨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书籍成了一种准工艺品……这是纸张书籍延续千年的基础。人们有了电子读物而摈弃纸张书籍,拒绝的并不是纸张书籍的原初工艺,他们摈弃的是粗制滥造的纸张书籍,摒弃的是粗制滥造的文本和化学质地的工艺。笔者每年两万元的书籍消费,并非购买粗制滥造的化学纸张制成的烂文本,而是经过精良工艺制作的经过筛选的经典文本。笔者并不想以字典词条的方式来定义“小众”读物;只想在这里界定此类读物的基本要素:精良的制作工艺以及经典的文本。

二.精良的印制与经典的文本是书籍的生命线

什么是“精良的印制”?比如說中国印刷史上的典范——宋版书。首先是用纸精良(棉的质感)和墨色的精良(珠圆玉润);其次是文本字体安排的精良和外观设计的精良(天宽地阔落落大方)。西洋书的英语、法语、德语书籍印制都曾经有过优良的传统。我们至今津津乐道并且解囊掏腰包的对象都是模仿这些传统书籍的“今董”。接近这种中西书籍制作传统的,哪怕是今仿,消费的人群仍然趋之若鹜;说明书籍工艺精良对书籍消费者有多大的吸引力。海豚出版社的羊皮仿古西文书在网上是被人追捧的地位和经济价值的。

文本的经典决定书籍本身的基本价值。舍去文本,书籍只有图册和信息的功能;而这两个功能,电子媒介能做得更加精确并且更加迅捷。因此,既然我们在生产以文本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就不得不选择最经典的文本。以经典的文本为内容的书籍并不排斥精良工艺的重复制作。宋版可以有《陶渊明集》,明版也可以有,并且各有各的制作特色;消费者也不因为有宋陶而排斥明陶。“小众”读者的可爱之处和潜在消费需求恰在这里体现。“小众”读者追求的往往不是功用,而是在追求一种艺术品的享受。书籍之为一种艺术品在当下是极其需要普及的一个概念。即便是高深的读者,他们也常常忽略书籍之为艺术品的事实。这是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三.怎样做而且有无可能做?

回答是:仿古工艺别的领域能做,书籍领域也能做。正如笔者直抒胸臆来写这篇“论文”一样。陶瓷工艺能添进时代的元素和题材,书籍制作工艺也能添进时代的文本和元素。书籍制作的核心仍然是文本。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说数码技术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我们也可以很骄傲地说社科领域的传播媒介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准;然而,书籍生产的核心内容仍然是文本。大型图书馆的数码分馆大楼可以造得很有玻璃质感和光纤质感,却仍然解决不了文本的质量问题和经典要求。这是我们时常感叹当下没有好作家和好作品的原因之一。人们在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容易于人文方面矫枉过正。这是题外话,按下不表。笔者好有一比,现代人文学术对文本范式的要求导致千人一面文本的泛滥,这是书籍消费式微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题外话,按下不表。

我们仍然说怎样做并且有无可能做。出版社不妨投一部分本用以无效宣传的资金激励作者去生产精良的文本,并激励美编把心思用在工艺制作上。出版社的任何善意小举动都能让消费者感到贴心:比如一个套红的扉页标题和一枚小小的随书赠藏书票;假如能在扉页前和书籍结尾处留下空白页那就更显从容了。这是任何一个编辑都能做的事情,并且是消费者愿意承担的成本。一本书的细节如同衬衫制作的细节,每一个纽扣和针脚都躲不过消费者的眼睛,更何况衣料!我们的书籍生产和书籍消费该进入“细节”年代了。粗线条的供货如堆在地排车上的鞋袜一样该结束了。文化产业乃至新闻传播业从业的机构很少有人进行产品细节环节的反思,都去怪互联网的出现了。书籍消费和音乐美术消费一样,完全可以走“专场”的路子。“专场”演出的部门和“专场”展览的部门好像并没有因为网络上的音乐图像而抱怨自己的生存空间。美术和音乐的从业人员会很自豪地说“我们是私人订制的”。

书籍的“私人订制”也不从今天开始,古往今来,东方西方;巴黎、伦敦、上海、北京、纽约、东京乃至曼谷、吉隆坡都有书籍订制的传统。这是传统出版领域被人忽略的角落,也是未来传统出版业的出路之一。如今,中等收入的人群在扩大。这个人群的共同特点是以不同的文化方式来追求生活时尚。他们对于起居的空间填充物是不吝经济代价的。迄今为止,书房仍然是没有被淘汰的起居构成。书房里要有书;对书籍有要求的部分人群也有建书房的经济能力。这部分人是“小众”读者的社会基础。他们对纸张书籍消费的热情并未随数码技术的发展而消退。相反,怀旧的情结让这个消费人群满世界去寻购足以怀旧的书籍。古董是存世稀少的东西,旧书因此不可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文化时尚队伍。这个小众的人群只能在“今仿”产品上聊慰饥渴。只要你的工艺达到旧书精良的质地,成本的负担对这样一群发烧友不是为难之事。这是笔者观察个性实体书店消费人群所得的印象和结论。书籍消费对这个人群而言,如同消费咖啡馆的饮品和酒吧的红酒以及鸡尾酒;他们寻求满足的不是功能性的文本阅读,而是品位和文化时尚的追求甚至属于一种癖好。社会学对人类消费行为的研究告诉我们:当一种消费行为成为时尚消费追求的范畴时,消费品的价格不是消费者考虑的因素,而产品的质地是追求。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书籍观念的偏差据笔者观察近来有所纠正:书籍的消费者终于在书籍的设计美观方面有要求了。然而,这还只停留在书籍的美术设计层面。笔者预测并且身体力行:未来的“小众”读者除了文本要求精良经典外,于书籍的纸张等材料要求也会跟上其他消费品的品质要求。这种要求恐怕成为纸质书籍的救命稻草。这种对纸质书籍品质的要求也是出版社偏向“小众”读物方向寻求未来发展的可能。“小众”书籍没有畅销读物的规模和效应,却能保证一个行业的长久生存,至少不至于被数码淹没或者取代。我们仍然可以说,纸张印制的书籍跟电子书籍不是一个东西,正如电子音乐和数码图像并不代表全部美术和音乐作品一样。正因为思考到了这一层,笔者仍然对书籍的未来持乐观态度。只要纸张的任何制成品在世界上存在,纸张印制的书籍就会存在。人们对纸张书籍占据空间的疑虑仍然是文本泛濫在作祟。好的文本两千年来并未占据人们的生存空间,哪怕是脑子的思维的空间。

结论

书籍仍然是特殊的消费品。大众读物与其他大众文化产品一样,于扫盲和传播信息方面或有功焉。在资讯泛滥的时代,大众读物的负面影响至少在书籍生产的环节该引起人们反思检讨。一个多世纪以来,从事出版的人们过多地考虑了畅销的因素而忘记了书籍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这个特殊的产品因对品质的要求而与其他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产品不同。人们曾经因为距离的遥远而依赖书籍相互沟通了解。近代交通的便利方便书籍的传播。书籍也因运输的方便而成为可以远销的产品。人们对书籍的大众需求肇端于兹。加上印刷技术的发展,书籍印制成本的降低使低劣文本有可乘之机。文本泛滥发端于此,人们对书籍的负面印象也发端于此。人们对书籍文本泛滥的负面印象到电子阅读时代得到了清算。清算的结果是:时尚的一种观点以为数码读物可以代替纸张文本。这是纸张出版行业式微的理论依据。可悲的是,我们的出版行业居然信奉了这个观点,纷纷“转型”以求生存。

本文不讨论传统出版业转型的必要性,而选择传统出版业一个领域继续生产的可能性。传统书籍的继续生产可行性是笔者在书籍消费的一线体验获得的结论。这个结论不旨在引导出版业回到过去,而是告诉个别不愿意转型的个性出版社:传统的书籍制作仍有一片天空。这一片天空的消费者是书籍的忠实粉丝,他们一如各种老字号的消费人群。并且,人类发展到今天并没有告别纸张书籍。纸张书籍也仍然是家庭文化消费的组成部分。

我们对传统书籍在感觉上的渐行渐远是书籍生产过程中被长期忽略的方面导致的。传统书籍生产假如不愿退出历史舞台,恐怕无论在人力物力上,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要对文本的选择作最关键的努力,纠正以往文本泛滥的偏差。如此,好的文本以及好的做工,无论仿古与否,我们消费者都愿意埋单,哪怕是最前卫 时尚的作品。

传统出版业的一部分出路在此。我并不主张都去弄藏书家猎取的书籍。不过,藏书家是稳定的此类产品的消费人群。你在制作工艺上多思考这个因素会有意外的收获。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