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片《叶问》中我国电影本土化意识的传承

电影文学 / 2017年07月30日 09:20
[摘要]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具备了与众不同的内在精神与气质,形成了东方电影的独特风格。从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来看,其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电影之坛,也正是归功于东方电影的独特艺术风范。站在历史的层面上看电

电影

[摘要]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具备了与众不同的内在精神与气质,形成了东方电影的独特风格。从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来看,其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电影之坛,也正是归功于东方电影的独特艺术风范。站在历史的层面上看电影《叶问》,它很好传承了中国电影本土文化意识流。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也是英雄主义情结与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而引发的又一次民族主义热情而已,但其中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英雄主义与爱国热情能够解释的。它让我们联想到的是民族与个体、正义与伦理间的各种纠葛关系的是非争议。《叶问》把握住中国电影文化的基本走向与脉络,给中国未来的电影事业发展一个较好的启示。

[关键词]《叶问》;本土化意识;东方文化

近几年来,在众多优秀的功夫影片中,叶伟信导演、甄子丹主演的香港功夫片《叶问》占一席之地,堪称中国电影的一匹黑马,取得了出众票房成绩。[1]功夫电影作为最具中国化类型的影片,无论中国电影是处于鼎盛时期,还是低谷,都是中国最优秀电影人送给世界电影界的瑰宝;它是对苦难人民破茧而出的勇气最真实的反映。[2]第一集的《叶问》主要采用的创作手法是人物传记式,其主旨是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抵抗;第二集中,人物的个性更加丰富,也是对中国武术精神的弘扬。[3]基于创作集体的视角,电影《叶问》的艺术化处理,如影像、艺术的设计及剪辑等,都展示了港产功夫片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设计人物的命运与抒发感情方式等方面,映射出内地影片的特征。[4]

一、东方文化中情感的表达方式

中国电影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管是处于什么样的年代,影片都充斥着生活的苦难与困窘,这好像作为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来一样。[4]纵观中国百年电影史,从《神女》到如今的商业大片,对民族苦难的表达和思考,一直都伴随着中国电影的成长。主要的原因是:其一,中国电影诞生在国家危难和动荡之际,因此,以民族苦难为题材的电影生逢其时;其二,情感的表达是艺术的源泉,而电影只不过是寄托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使得中国电影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是比较独特的。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人物的情感纠结中,比如人物压抑、含蓄和对外来入侵者的反抗精神。

在第一集的《叶问》中,影片在推动情节时,分三个层次推进,首先,影片主人公叶问原本与世无争,只是偶尔找人切磋一下功夫;第二,随着外敌的不断入侵,个人的窘迫映射出整个民族的苦难;最后,影片将具有视觉冲击力画面和人物情感爆发的高潮推至顶峰。在促进情节不断发展中,有一条线索是隐蔽的,那就是在民族苦难的背景下,入侵者的肆意迫害达到顶点,被压迫者的压抑已久的情感最终爆发。[5]

本部影片的前半部分中,人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主人公叶问出于正当防卫的咏春拳;自狂狷过后,咏春拳就变得异常凶狠,招招都足以取人性命。对于如此的转变,并没有造成观众恐慌的心理,其主要的原因是,功夫只不过是人物情感的外化而已,在观众与人物的情感相融合后,无论什么样的转变,观众都能接受。并不是导演有意设立了这条隐含的线索,而是创作电影者的无意识产物,中国观众在这种电影文化的感染下,对这样的情感都已很熟悉了,也可以这样说,中国观众也是出自内心喜欢这样的情感爆发。

第二集的《叶问》在第一集的表现手法基础上,将人物的个性塑造得更加丰富化,其功夫打斗更加变化莫测,但却没有像第一集那样与观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其原因是,在进行叙事、发展情感时,并没有将这两条线索同步,叙事并没有在情感达到高潮时,到达顶点。前半部分,身处不同门派的叶问,打斗只是为了生存;而后半部分则是与英国拳王的对打,甚至是东方功夫与西洋拳击的终极较量,是为中国武术打斗。由于在本部影片中,前后两部分的故事的发展出现了脱节,使影片的深度下降。所以民族主义间的争议,也就超越了第一集,然而观众也会很自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武术精神为什么只有在与洋人打斗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彰显?整体上看,传统的情感抒情方式虽然没有体现出来,而在局部的细节中,却有所体现,比如叶问在对打英国拳王时,在竞技上,叶问处于下风,待情感的进一步推进后,咏春功夫也随之到达顶峰,最终打赢了。中国电影观众对于这样的结局已经非常熟知了,基本上港产的功夫片采用的都是这样的结构,这也正是表达传统情感的力量方式。

二、东方文化的叙事方式

基于东方文化的背景,中国电影在叙事方式上和故事的完整统一性上是最主要的,在常规的电影叙事模式中,这种故事的完整统一都是间接存在的,也就是到最后,所要体现的主体人物终于追求到了自己的理想。而故事的结局也是很圆满的,这与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审美意识一致,即便结局很悲,但主要人物对精神、信念和价值的追求,却深受人们的尊敬,并将其传承下来。而《叶问》的这两集,其结局都是以喜剧收尾。

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中国电影的重点是对人物命运的塑造,而不是着眼于人物的内心、性格,这是与西方电影最大的区别。[6]且以戏剧性作为塑造人物命运的前提。中国电影在描述人物的时候,比较重视其所体现出的社会现实意义,而命运则是社会史最好的反映。在影片《叶问》中,就赋予了主人公叶问鲜明的时代印记。而《十月围城》中的人物,其形象更是鲜明,如有志向有才华的清廷爪牙阎孝国,然而在那个时代里,最终也是一个悲剧人物;还有在誓死保护孙文的革命党人中,不但有商人、教书匠,还有充满朝气的学生和三教九流的市井之徒,他们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献身于革命事业。

三、东方文化功利教化的传统与镜语风格

在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内涵中,最浓重的色彩就是教育观念。[7]中国电影的主题意识非常明确。纵观中国的电影,其中很多的影片也是以功利性为主要的目的。这主要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究其原因,中国早期的电影与戏剧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电影的历史上,影戏理论存在的时间很长。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就是“文以 载道”,对内容的教化比较注重,所以,教化观念也被融合在中国的电影中。

就像《十月围城》的监制陈可辛,他将此影片定位于“民营主旋律”,实际上这也就说明了《十月围城》与东方文化的功利教化传统一致。在该影片中,全片正是有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与意义性,才使其更具灵魂性,这也为人物的所有言行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依据,不再只是为了打斗而打的一种舞蹈式的表演,也不再是为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进行展示,那些打斗中都凝聚着强烈的使命、仇恨,这些足以牵动众多人的心。

在第二集的《叶问》中,我们不妨反观一下,其中有很多的诟病,在影片的结尾,叶问打赢英国拳王之后,对于记者的提问,他发表了一段哲理说教,它看起来是很深刻但实际上却是很滑稽的。说它貌似深刻,原因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并没有因为叶问所宣传的武术精神的那段独白而取得应有的效果,反而将情感的整个爆发过程中产生的美感破坏了;说它滑稽,原因是经过与英国拳王的生死较量后,叶问依然可以说出富有条理的哲理说教,这很容易让人对英国拳王的战斗力产生疑问,而且也使洪拳师父的舍生取义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东方文化的镜语风格在传统的中国电影中,比较关注静态的韵味,重视内涵,偏重表达意义和柔静的艺术。《叶问》作为一部功夫商业影片,成功诞生于新时期,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凌厉的镜语风格,再加上紧凑的叙事结构,观众最多的享受就是娱乐的感官影像。

四、东方文化的伦理道德

中国电影能打动人心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伦理道德的传统,支撑中国电影情感的就是对人伦常情的遵守。不论是对中国电影影片主题的确定、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表现的手法形式,最重要、最动人的法宝就是伦理道德的评价。[8]在早期的中国电影中,从《孤儿救主母》到电影的顶峰之作《神女》,再到之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剧典范,这些都保留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而且在具体体现东方文化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范畴就是伦理道德。[9]

在第一集中,传承咏春拳术的叶问,对武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爱。有很多的习武者都前去拜访,讨教功夫,而叶问也是精心地指导,见招拆招。但是在叶问的心目中,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家庭和妻儿。如果他想同别人切磋武艺,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征得妻子的同意,否则他是不会接战书的;爱儿嬉戏耍闹,他会把江湖规矩抛至一边,极力保护自己的爱儿;在金山挑衅并侮辱叶问怕自己的老婆时,他正义凛然地说:“在这世界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有的只是对自己老婆尊重的丈夫。”第二集的《叶问》中,影片把人物形象的丰富作为了重点,使叶问成为了一个不但爱国而且爱家的好男人的代表。在他与英国拳王的较量中取得胜利的时候,他最想要的并不是什么荣耀,而是急急忙忙赶回到家;在看到妻子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在家门口翘首以盼的时候,叶问高兴地哭了,而此时此刻,观看影片的观众对于叶问一家的团圆必然也会感到欣慰。

五、结语

《叶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可以从其中所蕴涵的意义得到启示,它让我们想到的不只是一个历史的话题,更多的是民族、个体及伦理道德间的是非争议。站在历史的层面上去看《叶问》,新时期下的中国电影在中国电影本土化意识的传承作用下,其脉络的走向会更顺利、更明确,而且对于中国未来的电影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捷.《叶问》:个体伦理、民族正义与历史选择[J].电影艺术,2009(02).

[2] 黄璐.电影《叶问》与国家意志联合[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7).

[3] 窦志伟.《叶问》:细节支撑起来的小人物英雄形象[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3).

[4] 刘君.从制度到文化:政治传播范式下的中国电影变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

[5] 吴越人.中国电影业:百亿票房下的忧患[J].上海经济,2011(Z1).

[6] 周星.当下艺术文化背景中的电影评论嬗变分析[J].艺术学界,2009(02).

[7] 李小丽.全球化视阈中的中国本土电影的叙事[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8] 赵秀春.在中国传统中探寻当代海报的本土设计[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Zl).

[9] 齐勇锋.抓住机遇 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N].人民日报,2010-11-05.

[作者简介] 王阳(1982—),女,辽宁海城人,韩国釜山釜庆大学新闻放送专业201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方面的研究。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