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不速之客》中的修辞运用

电影文学 / 2017年07月31日 13:09
[摘要]“9·11”之后,好莱坞屡次试图通过电影表达种族和移民问题。由汤姆·麦卡锡执导、罗宾·威廉斯主演的惊悚新片《不速之客》,在法国多维尔举行的第34届法国多维尔美国电影节上勇夺“评审团奖”“观众票选奖”

音乐

[摘 要] “9·11”之后,好莱坞屡次试图通过电影表达种族和移民问题。由汤姆·麦卡锡执导、罗宾·威廉斯主演的惊悚新片《不速之客》,在法国多维尔举行的第34届法国多维尔美国电影节上勇夺“评审团奖”“观众票选奖”“首映杂志读者票选奖”三项大奖。影片叙事结构十分简捷,节奏颇为舒缓,但导演充分利用了双关、象征、对比与反讽等修辞手段和表现手法,建构内在意蕴于每一处小细节中,影片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使影片充满了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不速之客》;双关;象征;对比和反讽

由汤姆·麦卡锡执导、罗宾·威廉斯主演的惊悚新片《不速之客》,在法国多维尔举行的第34届法国多维尔美国电影节上勇夺“评审团奖”“观众票选奖”“首映杂志读者票选奖”三项大奖。影片讲述了年过60的老教授沃尔特在妻子去世后一直过着自我封闭的生活,没有激情和希望,充满了空虚和迷茫。在一次参加完学术会议后,沃尔特回到曼哈顿的公寓却发现里面住着一对陌生的外国年轻情侣。尽管不是很愿意,但是却不忍心将他们赶出房子,只好暂时收留了他们。在与这两个人的交往中沃尔特慢慢发现了生活中缺失的内容。不久,泰瑞克过地铁时被卡住从而被警察发现了他是非法移民,受到了拘捕,等待遣送回国。沃尔特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去帮助他脱身,然而最终还是失败了。通过独特的视角,《不速之客》将故事娓娓道来,双关、象征、对比等修辞在影片中的小细节中运用,诠释着种族、文化、人权的主题,引人深思。

一、双 关

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修辞方法,一语双关被广泛应用于电影中。片名《不速之客》本身就是双关的运用。从故事情节的角度,不速之客就是指泰瑞克和女朋友赞娜布以及泰瑞克的妈妈。因为要参加学术会议,沃尔来到自己在纽约的公寓。自从妻子去世之后,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来过这里了,可令他惊讶的是,房间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桌上甚至摆放着盛开的鲜花。这里竟居住着一对年轻情侣!随着情节的发展,当泰瑞克被关押在皇后区时,另一个不速之客出现在了沃尔特的面前,那就是泰瑞克的妈妈。由于长时间没联系上泰瑞克,她非常着急,于是自己找上门来,见到的却是沃尔特。对于沃尔特来说,这三个人无疑是不速之客,他们不仅仅闯进了他的公寓,更重要的是闯进了他的生活。妻子的离世给沃尔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他封闭着自己的内心,很少与人沟通,假装忙碌使自己获得解脱。这三个不速之客,尤其是这对年轻情侣的出现给沃尔特沉闷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当沃尔特的生活中闯进了三个对于他来说非常重要的“陌生人”之后,他开始走出自我的世界,不但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生活。然而,从影片的主题来看,不速之客这个标题又多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对于美国这个国家而言,这三个人更是不速之客,他们没有通过正当的途径进入美国,违背了美国的政策和法律,最终只有被遣送回国。这样的不速之客到底会对美国或美国人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导演用“不速之客”引发观众对美国严格的移民政策的思考。

二、象 征

象征,作为文艺创作的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强烈的表现。电影的形象象征是通过一定剧作形象的描写,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内涵的一种艺术手法。从电影综合艺术元素的构成看,影视中的象征主要通过所描写的有四种基本象征形象,即为视觉性象征形象、听觉象征形象、视听结合象征形象、叙事性象征形象所体现出来。《不速之客》这部电影正是通过这四种象征形象诠释着主题。这些形象除了它们的直接意义外,还寓意着更深广的含义(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黑格尔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首先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意义就是一种观念(即观念的抽象定性)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

影片的开始就给观众展现出了有重要意义的视觉性象征形象:钢琴。沃尔特学习钢琴不仅仅是为了排解生活的苦闷。沃尔特的妻子擅长于弹奏钢琴,这架钢琴是她留下的。因此,钢琴包含了沃尔特对妻子的爱,对过去生活的缅怀。沃尔特始终沉浸在过去的生活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在影片的最后这个视觉象征性符号又出现了。沃尔特将钢琴卖掉了,暗示着挥别过去灰暗生活,开始新的生活。之后出现的视觉性象征符号是花。沃尔特参加完学术会议回到纽约的公寓,却发现很久没有居住的房间里居然有花。花象征着生命,象征着爱,象征着家庭生活。显然,有人住在这里,这让沃尔特大吃一惊。不出所料,这里居然住着一对年轻的情侣,正如那花瓶里的花洋溢着青春和活力。《不速之客》中的泰瑞克对音乐充满了热爱,他非常喜欢击鼓。鼓则成为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个重要的视觉性象征符号。沃尔特和泰瑞克因“鼓”结缘,因“鼓”而乐,“鼓”这个古老的乐器,成为联系沃尔特和泰瑞克友谊的纽带。

整部影片最明显的听觉性象征符号则是鼓声。与影片中出现的低沉而忧郁的钢琴声不同,击鼓则奔放而热烈。前者正是沃尔特在遇到青年之前的生活写照,而后者正是一个快乐的人生的体现。击鼓传出来的丰富非凡的节奏和旋律重新点燃了沃尔特已经接近于休眠状态的灵魂,原始热烈的鼓点敲开了主人公封闭的心,开拓了他的视野,同时也让人体会到理解与交流的美好。异域文化鼓声成为了传递友情的信号,打破了文化的差异。两个男人之间的友情因为音乐也变得越来越深厚。文化、年龄、性格差异也随之消失。

影片中出现了很多击鼓演奏的场面,酒吧、公园以及别有寓意的最后老教授在地铁站的演奏,都是那么热烈的、快乐的或者温馨的。这些视听结合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意义深远。其中有两个场景非常具有代表性。第一个场景是泰瑞克带沃尔特去公园击鼓,比之政治的褊狭,文化则更具有包容性和慷慨无私的一面,当沃尔特终于放下羞怯,加入到并排敲击的行列中时,谁还会挑剔他起初的不够熟练,谁还会认为在一群棕色、浅黑或深黑色的皮肤中,加入一位穿西服的白人老者,会令这个画面显得不协调?在悦耳而动感的音乐中,公园里的人们不分肤色无论老幼均自在起舞,那种看似不相符的气场在此时此刻被微妙而愉快地融合了,而沃尔特心绪也仿佛豁然开朗,似乎终于体会到了生命的欢歌,和课堂上的古板矜持判若两人。另一个感人的画面出现在探监室玻璃墙的两端,沃尔特与泰瑞克只能通过电话进行交流,泰瑞克让沃尔特和他一起击鼓。在这样一个本是让人伤感的地方,这对乐观的朋友,在各自的身上又敲起了熟悉欢快的节奏。尽管探监室的玻璃隔开了两人,但音乐是无界限的,友谊也是无法隔离的。

影片中出现的较多的叙事性象征形象就是沃尔特的三次敲鼓。当沃尔特受到泰瑞克的影响,第一次不经意间就拍起了旋律,感受到新奇与舒适,下意识地绽放出了笑脸。那一刻的鼓声向观众们宣告着沃尔特新生活的起点。第二次,泰瑞克带着沃尔特去公园敲鼓,各种肤色的人融入同样的鼓声中,文化冲突消失不见。第三次敲鼓则是影片的最后,当沃尔特表情严肃地背着泰瑞克的手鼓来到地铁站时,忘情地拍打了起来。这鼓声是沃尔特内心情感的宣泄,是对美国移民政策强烈的质疑与控诉。

三、对比与反讽

对比和反讽也是《不速之客》中运用的较多的手法。首先,画面色彩的对比。导演对影片人物甚至是故事背景的安排都是煞费苦心,塑造出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充满内涵的叙事性象征形象。四个主要人物的肤色分别是白色、黄色和黑色,三种不同肤色的人在一个自由的国度相遇又分开。影片背景中多次出现其他族裔的人甚至是典型的异域文化,如中国的二胡。其次,代表美国文化的沃尔特和代表异域文化的泰瑞克三人之间的对比。沃尔特一直过着沉闷压抑的生活,正是有了泰瑞克三人的闯入,他的生活才重新找回了活力。泰瑞克热爱音乐,打起非洲鼓来生机盎然,他的笑容明媚而阳光,他的生活热情而开放;他的女朋友心灵手巧,靠自己编的小饰品赚钱。在现实生活中,美国文化正是有了其他文化的融入才更加丰富多彩。再次,人性情感和僵化的体制之间的对比。沃尔特为了泰瑞克积极奔走,然而以警察、移民局为代表的国家机器却是冷酷无情。最后,情节的对比。影片中泰瑞克和女朋友走在街上,背景是一栋老旧的建筑物,有个牌子,上面写着“Islamic council of America,madina masjid”。原来伊斯兰本就是美国大熔炉的一部分。在卖报纸的报摊上,不仅有波斯文的报纸,阿拉伯文的报纸,甚至还有汉语报纸(《星岛日报》)。更明显的还有那个在地铁站里拉二胡的亚裔面孔,那些在中央公园里全神贯注演奏非洲手鼓的非洲裔美国人,和泰瑞克女朋友一起摆小摊的以色列人,还有在餐馆里那位热情的埃及人。这些画面无不显示出美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然而,影片的最后,泰瑞克的母亲登上了回叙利亚的飞机,伴随着一个星条旗镜头的模糊,那意味着她的“美国梦”变得遥不可及。尽管泰瑞克是带着音乐梦想来到美国,并未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他依旧不符合美国的移民政策,最终被驱逐出境。

反讽与对比紧密交织在一起。移民拘留中心的墙上挂着的那幅画,上面写着“The st-rength of America,America Immigrants”,并且配有四张不同种族的人的笑脸。然而与之相冲突的却是该中心冷漠无情的服务态度以及无处不在的电子眼监视系统。这里其实就是告诉观众,拘留中心所关押的,不仅是莫须有的“恐怖分子”,更是往日被世人所津津乐道的“The strength of America,America Immigrants”。美国政府一方面向世人宣告美国的力量就是美国移民,一方面却将这些人关押在此,这是多么讽刺的一幕。强烈的对比,无声的抗议,更是辛辣的讽刺。

四、结 语

电影《不速之客》是一部充满温馨滋味的影片,它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影片没有震撼的大场面,却处处是感人的小细节。一个个小细节通过象征、对比、反讽等的交织运用,体现出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折射出深刻的主题。不得不说,影片的成功与导演独特的视角及多种修辞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范志忠.当代电影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

[4] 徐葆耕.电影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刘娜(1981— ),女,四川彭州人,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外语教学。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