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第安文化影响解读《燃情岁月》

电影文学 / 2017年07月29日 20:42
九层妖塔曝燃情岁月海报5内地电影海报李丽华+胡冬青[摘要]《燃情岁月》虽然是一部典型的美国西部电影,但是却与传统的西部影片强调西部牛仔的激情人生不同。这部影片借助一个英雄人物的人生,突出反映美洲土著居民印

电影

九层妖塔 曝燃情岁月海报5 内地电影海报

李丽华+胡冬青

[摘 要] 《燃情岁月》虽然是一部典型的美国西部电影,但是却与传统的西部影片强调西部牛仔的激情人生不同。这部影片借助一个英雄人物的人生,突出反映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生存和身份危机。《燃情岁月》通过美洲印第安传统文化的突出展示,表现这种神秘文化对白种人的影响。印第安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强调人应该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面对现代文明冲击带来的困惑,这种信仰给现代人提供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关键词] 《燃情岁月》;印第安文化;身份危机;自我救赎

美国影片《燃情岁月》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美国西部画卷,影片不仅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现了爱情、兄弟情、父子情的温情画面,引发了人们对于战争、种族、家庭和人生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这部史诗般的美国影片一开始展现的是印第安族长“一刀”坐在火堆前,以口述这种印第安文化传统传递方式缓缓拉开故事序幕,讲述了一个悲情英雄的传奇人生。20世纪初,厌恶政府和战争的鲁上校带着三个儿子和印第安族长一家人来到美国西部蒙大拿大草原定居,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三个儿子性格截然不同,大儿子艾瑞德稳重、细心;二儿子崔斯丁洒脱,放荡不羁,深受父亲的喜爱;小儿子塞缪尔单纯、充满了理想化的想法。塞缪尔带着未婚妻苏珊娜学成归来,平静的生活起了波澜,艾瑞德对苏珊娜一见钟情,而苏珊娜却为崔斯丁所吸引。随着一战的爆发,塞缪尔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参加战争保护祖国。两个哥哥随着弟弟一起参加了战争,战争的残酷让三个年轻人感受了从未有过的恐怖。背负着保护弟弟诺言的崔斯丁在亲眼目睹弟弟死亡的场景后,一生处于深深自责与痛苦中,走上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这个美国式英雄的一生都阐释印第安这个神秘民族的巨大影响力。

一、印第安文化的烙印——悲情英雄的成长之路

印第安文化这种充满神秘气息的文化在崔斯丁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和印第安族长一起生活的岁月中,崔斯丁成为一个带有印第安文化标志的白种人。崔斯丁从小在族长的影响下,接受了打猎这种印第安人生活方式,他的一生都在打猎中获得快乐和发泄消极情绪。口述传统是印第安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影片开始就出现了族长围着火堆喃喃低语,这种低沉的基调贯穿影片,给影片定下了悲凉、壮烈的基调。印第安文化认为人与动物是一种休戚相关、和谐相处的关系,强调“万物有灵论”,突出表现为“图腾”崇拜。斯奈德认为,图腾崇拜与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的狂妄完全不同,它是一种表达方式。在印第安神话中,熊代表父亲,是男性的化身。(陈小红,2008)印第安文化中,“吃一种食物,就意味着同它互渗,与之相通,与之同一。”(杨适,1987)崔斯丁在少年时期孤身挑战黑熊,并将它的一只脚趾砍下。印第安人认为,一旦人和动物的血弄在一起,就意味着两者有了共同点。由此暗示,崔斯丁和熊融为一体,心中藏着熊一样的野性和力量,强烈的征服欲使他成为草原的主宰。战场上,得知弟弟有危险时,心中的这种熊的野性力量召唤他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弟弟的生命。目睹弟弟战死沙场的崔斯丁犹如一只斗败的黑熊,他孤身深入敌营,把敌人的头皮割下,以印第安人的仪式祭奠弟弟的灵魂。他按照印第安传统带着弟弟的心脏回到了家乡,英雄的内心犹如一只怒吼的黑熊躁动着,弟弟的死在他的内心留下了一生难以磨灭的伤痛。和苏珊娜的爱情一开始就注定悲剧的结局,爱人的温情难以消除英雄的内疚和挫败感。

七年之后,回到家乡的崔斯丁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深爱的爱人嫁给了哥哥,中风的父亲已经说不出话,昔日繁华的农场已经败落,此刻的英雄内心一定充满了悲凉。那一刻,英雄决定重整家乡的面貌,开始贩卖私酒,并且和一直仰慕他的小伊莎贝尔结婚生子。过上安定生活的崔斯丁心中的熊的力量仿佛已经沉寂,已经听不到它的怒吼了。然而,这种生活没有持续太长时间,贩卖私酒被当上国会议员的哥哥朋友发现。在冲突中,小伊莎贝尔被乱飞的子弹射中当场死亡。妻子的死激起了英雄内心熊的力量的复苏,在精心准备后,英雄成功地实施了他的复仇计划。熊这种男性力量的象征主宰着英雄的整个人生,成为决定英雄命运的主要原因。

二、印第安人生存危机——英雄身份的认同

1830年5月,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通过《印第安人迁移法案》,拉开了美国西进运动的序幕,大批的印第安人遭到屠杀,被迫迁徙到荒凉的西部地区。影片中的印第安族长一家和族人都死于政府的迫害,为了躲避政府的追杀,族长隐蔽在大草原生活。鲁上校在参与对印第安人战争后,感到受到了政府的欺骗。尽管他对印第安人充满了同情,然而有限的帮助拯救不了一个民族的命运。对政府失望的鲁上校带着族长“一刀”隐居在蒙大拿。就是在这片人间乐土,印第安人仍然逃脱不了白人的歧视,从乡间酒吧酒保拒绝给“一刀”提供啤酒可见一斑。印第安文明受到现代文明的打压折射出的生存危机突出表现在印第安人的身份危机。印第安学者伊丽莎白、库克琳提出“谁是印第安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美国印第安人被认为是殖民的民族,印第安人和印第安国很快就会消亡,他们作为国家公民的公民权也因此不存在或正在消失。(王建平 2010)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迫害导致他们群体生存危机,这种危机直接原因在于土地的丧失,土地与人的紧密关系是印第安文化凝聚力的根本。现代文明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灭顶之灾,印第安人身份的丧失和领土的丢失给印第安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一个受印第安文化影响下长大的白人,崔斯丁从骨子里接受了印第安文化。他视印第安人为族人,甚至不顾父亲的劝阻痛打拒绝卖酒给印第安人的酒保。英雄的身上流淌的是白人的血,但是内心深处却已然与印第安人融为一体。这种自我身份的认同最终让崔斯丁走上了与哥哥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哥哥热衷于政府事务,在参与政府治理工作中如鱼得水;崔斯丁骨子里对政府充满了反抗,不顾政府颁布的“禁酒令”贩卖私酒。当苏珊娜第一次来到蒙大拿草原,从大家的描述中期盼着见到了从未谋面的崔斯丁。落日的余晖下,一个披着一头金发的男子骑着一匹马出现在天际中。英雄与传统印第安人形象有了共通点,崔斯丁展现的是印第安人的一种洒脱和野性。虽然英雄钟情于美丽的苏珊娜,身上流淌的与印第安人息息相关的血液让英雄的内心充满了躁动。崔斯丁最终选择和印第安人小伊莎贝尔共同生活,英雄过上了一段安宁的生活。印第安人在丧失土地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受到主流白人文化的冲击,突出表现为土著语言的丧失。1887年颁布的《美国国会关于印第安人事务的报告》指出“教印第安孩子学自己的土著语言肯定会对他们造成伤害,要让他们走向文明,让他们认清继续野蛮做法的错误和愚蠢的第一步,就是教他们英语”。(王波,2005)生活在大草原上的小伊莎贝尔,渴望自由生活,从小就决心嫁给崔斯丁。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在上校和苏珊娜的教育下,学习英语和主流文化,最终成为一个符合白人文化传统的淑女形象。

三、“大地之母”的召唤——英雄的自我救赎

印第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崇拜“大地之母”,与英国学者JE拉弗洛克提出的“盖亚理论”有相似之处。“盖亚”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盖亚理论”把整个地球看成是有生命的有机体,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及其物质环境,包括大气、海洋和地表岩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进化系统,地球则像是个生理系统,是有生命的。(朱新福,2008)在他们的观念中,自然已经不是被动的产物,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创造者,他们信仰“大地之母”,把大地看成是抚育人类的母亲。印第安人认为大地作为母亲,“不仅仅是生产的行为,更在于她创造的持续不断的养分,从这个意义上,地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正是对于“大地之母”的信仰和崇拜,印第安人对于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和珍惜,他们即使狩猎也适可而止,因为保持“大地母亲”的持续发展才能确保生活的延续。亲眼目睹弟弟死亡的英雄带着一种深深的负疚感回到了家乡,看着老父悲伤的眼神,英雄陷入了自责的泥潭,难以自拔。崔斯丁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保护的责任,愧对父亲的托付。回到和平世界的崔斯丁和美丽的苏珊娜有了一段甜蜜时光,内心的愧疚打破这种暂时的甜蜜,睡梦中的英雄像一头暴怒的狮子随时准备举刀袭击身边的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的崔斯丁选择离开避免对亲人的伤害和对自我的救赎。“回归”的旅途,英雄在思考中寻求内心的救赎。在流浪的岁月中,他在浩瀚的大海中当过航海员,在非洲的原始部落生活过。在其他古老文明的冲击下,英雄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衡,决心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回到家乡后,他过上了平静祥和的生活。然而,妻子的意外死亡使英雄内心再次起了波澜,完成复仇之后,英雄再次陷入何去何从的艰难抉择。与现代人试图控制自然的方式不同,印第安人认为人应该成为自然的组成部分。崔斯丁选择把孩子交给他的哥哥抚养,自己走向了深山密林,过起了野人般的原始生活。英雄找到了内心的平和,大地之母以一种宽大的胸怀接受了这个长期流浪的儿子。最后英雄被一只熊杀死,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人类和自然的最终和谐统一。

四、结 语

尽管印第安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但它给现代人的启示却让人反思。其一,它体现了素朴的生存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西方社会所提的“可持续发展观”截然不同,因为西方的“可持续发展观”依赖于富裕国家的需求与感受,却以忽略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为代价。其二,印第安文化崇拜动物,认为动物与人类休戚相关,这点与“物种主义”认为物种有贵贱之分完全相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全球的物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动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给人类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印第安文化对于物种的尊重值得现代人思考。其三,印第安人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给处于现代文明压迫下的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存模式。全球化和工业化重压下的现代人,精神和心灵经受巨大的冲击,人类迷惘的生存状态也许只有在自然中才得以释放。

[参考文献]

[1] 陈小红.加里·斯奈德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小红.加里·斯奈德与印第安生态智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06).

[3] 秦苏珏.北美印第安“大地之母”神祇的生态原型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08).

[4] 王波.美国历史与文化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王建平.美国印第安人研究的现状[J].美国研究,2010(03).

[6] 杨适.哲学的童年: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7] 朱新福.加里·斯奈德的生态视域和自然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08(02).

[作者简介] 李丽华(1978— ),女,江西南昌人,硕士,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胡冬青(1976— ),女,江西赣州人,硕士,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