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功夫熊猫》主题探析

电影文学 / 2017年07月27日 16:05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本文以《功夫熊猫》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其中的中国元素如电影名字的凝练、儒家思想和“禅”等一些中国元素进行研究,并从东方文化与美式幽默、“神选”的设计、美国“励志”文化、

电影

[摘 要]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本文以《功夫熊猫》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其中的中国元素如电影名字的凝练、儒家思想和“禅”等一些中国元素进行研究,并从东方文化与美式幽默、“神选”的设计、美国“励志”文化、“命中注定”的“速成超人”、遭遇和解决身份危机以及“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模式方面对其中国元素中渗透的西方文化进行分析,证明许多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并不是纯粹的中国文化,而是一种披着中国文化外衣的外来文化传销。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功夫熊猫》;主题

跨文化交际是由古巴社会学家费尔南多·奥尔蒂斯于1947年创造的,用于形容文化的融合与趋同现象。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加深,电影的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增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功夫熊猫》是美国好莱坞推出的中国化的一部成功影片。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来看,该影片被很多人认为是中西文化交流糅合的典范,成功地实现了跨文化交际。本文试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其主题进行解析,了解中美文化因素在该影片中的融合,以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文化全球化的加深以及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提高人们的本土文化意识。

一、《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

(一)《功夫熊猫》电影名字的凝练

电影的名字非常关键,它是电影的商标和灵魂。作为片名它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高度的概括性;(2)非常简短凝练;(3)具备一定相当的艺术感染力。《功夫熊猫》包含了许多的中国元素在里面,这是以中国的国宝来对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度进行概括,功夫与熊猫的组合可以说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一个印象,对中国意义的一个理解和认识。

功夫电影在西方国家一直备受欢迎,它是国外人了解中国的一个主要途径。国外很多人对中国功夫的概念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觉得中国功夫就是不依靠现代武器,却仍具有很大杀伤力的一种捉摸不透的东西,诸如太极拳等武功都被西方人深深喜爱,不少外国人还来中国学习。在《功夫熊猫》中,里面的武功招数都仅仅是对中国功夫表面上的一个理解。

在前几年我国发起的一场寻找中国100个元素的活动里,龙的得票数是最多的,接下来中国的熊猫、中国功夫等也出现在这其中。梦工厂选择熊猫有以下几个考虑:第一,外国人对熊猫的理解和中国人是几乎相同的,没有文化上的太大差异;第二,熊猫外表温柔可爱、性格温顺,是很多西方人都容易接受的事物;第三,中国也是该影片的一个潜在的市场,熊猫对中国人来说印象深刻;第四,熊猫是中国独有的。因此选择熊猫更能把握中国元素的特点,能较好地阐释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另外,中国功夫作为中国独有的元素也是世界闻名的,因此将这两者结合非常符合全球各国对中国的认知,不会引起歧义和误读。可以说世界闻名的中国功夫以及大熊猫为影片的成功做了铺垫。

(二)儒家思想和”禅”

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历久不衰,它对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儒家思想不仅仅是在封建社会发挥作用,在现代生活中,它仍然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儒家思想主张忠孝、节制、责任等,这些仍然是我们现代的主流思想之一。电影《功夫熊猫》能取得如此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对中国元素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影片中除了功夫和熊猫之外,儒家思想、禅学等都在里面得到体现。例如:影片中熊猫阿宝面对父亲的反对,在父亲的理想和自己的理想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它内心想要学习功夫,可是父亲却想其能够按照他设定的路线来走。另外,影片中很多角色对他们师父的尊敬和敬畏都是非常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

影片中到处充满了佛家思想。“从来没有什么意外”这句台词正是中国佛学思想的体现,它和佛家的因果论非常相似,即,“欲知前世因……今生作者是”。佛教认为一直幻想过去就会给内心造成很多杂念;总是畅想未来则会让人陷入幻想无法自拔,这些对人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把握当下才能让人更懂得珍惜,更能理解这其间的道理,更能摆脱尘世的烦恼。影片中深厚的佛学思想、儒家思想让中国观众改变了对好莱坞剧情简单的看法,让中国观众觉得意味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尽管该电影在探索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毕竟它是从西方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因此影片中西方思想和东方思想的碰撞还是比较多见的。

二、《功夫熊猫》东方文化下的西式渗透

(一)东方文化与美式幽默

熊猫阿宝出于一个商人家庭,他不仅长得胖,而且还非常好吃,这样的形象让人觉得他不可能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然而他不顾常人的眼光,给自己树立了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成为一名除恶扬善、伸张正义的神龙大侠。于是在影片中我们就经常看到一个肥胖的身躯被不断放大,这是一个美国式的幽默。主人公世俗的出身以及圆圆的体态动作让他的一招一式都显得不那么刻板,甚至观众在他的动作中既感受到了东方武术的魅力,又感受到了美国式的幽默。阿宝的形象和他搞笑的身体语言让师徒间那种严肃、紧张的氛围得到了缓解,使得影片更加能够抓住人心。在梦工厂看来,一个人世俗的一面是无法逃避的,能做的就是对其进行引导,让它朝好的方向去影响他人。影片中将阿宝的世俗变成了可爱,让世俗也变得让人喜欢。影片中师父知道阿宝贪吃,于是利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和激励阿宝练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这些可以看出,无论是什么样特点的人,只要能够合理引导,外表平庸的人也一样能够成就梦想。

(二)“神选”的设计

中国文化中尽管也主张对上天的敬畏,但是更主张的是人定胜天,鼓励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在这一点上,《功夫熊猫》没有盲目跟从。《功夫熊猫》里面阿宝的学武之路不像中国传统武术电影那样,首先,阿宝的天赋没有中国武术电影中那样好,阿宝甚至可以说是资质平平;其次,阿宝对武术的追求没有传统中国影片那样坚韧不拔;最后,阿宝的拜师求学之路没有中国电影中那样坚信和曲折,整部影片看来,他更像是被神选中的人物,总是能够逢凶化吉,并且正道界钦定的合法继承人,这样的剧情设计符合西方基督教的思想。在西方人心中,神是世界上最高的主宰,他了解一切,掌握一切,阿宝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自然也被神所了解和掌握,他经历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因此,影片中阿宝的经历中富含了神的踪迹,是西方元素在其中的渗透。

(三)美国“励志”文化

美国文化给人以充分的追梦空间,上到国家总统,下到黎民百姓他们可以做同样的梦,并且没有人会去嘲笑。美国文化非常注重对个人权利的保障,注重对国民个人价值的肯定,主张和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主张每一个人都应当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去获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在美国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一大批追梦成功的例子,这些成功的代表们激励了后来更多的人去追求理想。

在影片《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其实骨子里是一位西方式的英雄,只是他被镀上了一层中国文化的光辉。阿宝的塑造符合好莱坞的做事风格,也符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和传统文化观念。阿宝在外形上尽管是中国元素,但是他的思维他的价值观念却是西方式的。他主张人人平等,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去追求并且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苦练武功,他不仅战胜了赫赫有名的太郎和沈王爷,而且还成功拯救了和平谷。《功夫熊猫》也非常重视个体的塑造,整部影片都是在讲述阿宝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个充满幽默、满怀梦想并且以一己之力战胜邪恶、拯救大家的英雄。

(四)“命中注定”的“速成超人”

在西方人的印象中,像影片中阿宝一样的“小人物”成为英雄的例子举不胜举。很多好莱坞电影都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在偶然的情况之下获得了巨大的能量,并且富有正义感,最终成为拯救人类的大英雄。美国曾经上演的电影《超人》深受观众的喜爱,超人可以说是每一个美国人心中的偶像和英雄。美国的英雄主义精神主张一个平凡人成为一个超人。中国武侠小说与美国武侠小说不同,里面对英雄形象的塑造更加充满悲剧色彩,小说中的英雄往往以牺牲自己来拯救大家作为结尾的形式。并且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成为英雄之后,都向往隐居山林,从此不问世事。从中国武侠小说和西方武侠小说中主人公的塑造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主张“独善其身”,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英雄”。在好莱坞影片中,英雄的形象往往是注定的,被神所选中的。而在中国文化中,英雄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并没有生下来就一定是英雄的说法。影片中的阿宝是一个速成的英雄,而中国的文化中,英雄都是历经坎坷和挫折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五)遭遇和解决身份危机

在好莱坞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剧情:主人公在经过努力取得成功并且变成英雄之后,就会有很多人对他的身份感兴趣,即俗称的身份危机。在遭遇危机后,一般都是选择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并且在今后更加努力去扮演英雄角色来解决危机。在影片中,主人公阿宝的身世并不被大家所知晓,在遭遇身份危机时,阿宝不知该如何选择。他刚开始用沈王爷给他编造的身份,可是这终究不是他所想的,于是他非常挣扎。后来,他终于勇敢地面对自己,并且非常机智地和沈王爷作斗争,最终成为胜者,实现了拯救世界的梦想。

(六)“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模式

《功夫熊猫》所宣扬的主题和众多好莱坞大片一样,都是主张“正义战胜邪恶”,这样的主题表达了西方人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厌恶。一般说来,英雄是需要敌人来成全的,没有强大的敌人就无法塑造强大的英雄。因此,在好莱坞影片中主人公总是会遇到强大的对手,并且在经过千辛万苦后才能将其战胜。例如《功夫熊猫1》中的太郎,《功夫熊猫2》中的沈王爷就扮演了强大的敌人,这些邪恶的角色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从而顺理成章需要英雄站出来。西方式的英雄主义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从此成为人人膜拜的英雄。中国在塑造英雄形象时,非常注重对人物品质和道德的塑造,主人公是否拥有超强的个人能力并没有那么重要,这在《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端倪。

三、结 语

粗看起来,影片《功夫熊猫》中向观众展示了很多中国元素,但细细分析主人公的言行,我们不难发现阿宝只不过是打着中国元素的幌子,阿宝身上展现更多的是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尽管如此,《功夫熊猫》是对中美文化交合的一次有益尝试,中国动漫节应当认真学习里面优秀的地方,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程实.《功夫熊猫》抵制事件后的跨文化冲突(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04).

[2] 刘艳萍.简论《功夫熊猫》中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殖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1).

[3] 向琼.从电影《功夫熊猫》析中国传统文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2).

[4] 黄海燕.“功夫熊猫”: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同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06).

[作者简介] 陈维维(1980— ),女,湖北荆门人,英语语言硕士,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