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奥斯特《烟》中的真实故事

电影文学 / 2017年07月30日 13:02
作家保罗·奥斯特-烟郭萌+李杉婵[摘要]美国后现代作家保罗·奥斯特与华裔导演王颖合作的《烟》是1995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作品,也是奥斯特的首个大银幕作品。但是由于本片没有在国内公映,而且影片采用了元叙事策略,

音乐

作家保罗·奥斯特-烟

郭萌+李杉婵

[摘要]美国后现代作家保罗·奥斯特与华裔导演王颖合作的《烟》是1995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作品,也是奥斯特的首个大银幕作品。但是由于本片没有在国内公映,而且影片采用了元叙事策略,节奏松散,内容庞杂,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影评人的关注。随着奥斯特小说研究的发展,《烟》的主题线索也变得更加清晰。本文通过对《烟》中讲述的故事进行梳理,探讨这部电影讲述的联系与亲情的主题,揭示《烟》中丰富的主题表现技巧。

[关键词]联系;《烟》;奥斯特;故事;偶然

中国读者大多是通过两个渠道认识美国后现代作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1947— )的。一是村上春树的推介,他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的采访中称,“能见识保罗·奥斯特是我此生的荣幸”。短短十几年内,《纽约三部曲》等十几部作品在中国陆续翻译出版,几乎囊括了他的所有作品。第二个渠道便是1995年斩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烟》(Smoke)。在获奖之后,《烟》激发了观众对保罗·奥斯特的好奇,因为这部带着浓重布鲁克林味道的影片中,除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之外,还有众多令人着迷的线索,等待着观者的探索。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国内关于这部电影的解读与研究却难与其盛名相媲美。从电影获奖至今,仅在《书城》杂志上有一篇介绍文章。这与保罗·奥斯特其他作品的研究情况相比,实为凤毛麟角。《烟》没有统一的情节线索,整部电影由多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故事构成,使对电影主题的解读具有一定难度。此外,在这些故事中,作家设置了许多对亲情、存在、身份等问题的思考线索,使这部电影成为作家及观众的思辨空间。近年来,随着奥斯特作品的成功译介和相关研究的发展,《烟》中谜题日渐有了清晰的答案。这部电影浓缩了他小说中普遍探讨的身份和存在主题之外,同时也因为大银幕这个独特的媒介,强调了因偶然带来的联系与对逝去亲情的缅怀。

一、黑人少年拉什德的故事

《烟》主要由三个故事线索构成:分别以香烟店老板奥吉、作家保罗和黑人少年拉什德为故事的主线。每个故事以松散的即兴讲述方式展现,使整部电影看上去更像是描写生活细节的艺术纪录片。“偶然”是三条故事主线的黏合剂。拉什德偶然在车流中救了低头思索的作家保罗。出于感激,保罗收留了离家出走的拉什德,但是却因生活习惯的不同使拉什德离开了保罗家。随后,保罗从前来寻找拉什德的姨妈那里发现了少年的秘密。原来拉什德生于一个破碎的家庭,寄居在姨妈家中。父亲的缺席和母亲的去世让他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他开始对不同人使用不同的名字,扮演不同的身份。

在影片中,奥斯特给拉什德的这种行为赋予了合理的解释,少年偶然拿走了黑帮“爬虫”抢劫时掉在地上的钱袋,为了躲避黑帮的搜寻,他不得不变换自己的身份。然而也恰是对身份问题的关注促成了电影的拍摄。导演王颖当时正在旧金山寻找自己的定位,每天搭车上班时,每遇到一个不同的司机,他都会用不同的名字和身份开始一次新的角色扮演。当他从1990年《纽约时报》的圣诞特刊中读到了奥斯特《奥吉的圣诞故事》时,被故事里相似的经历所吸引,才有了这次合作。而身份与存在也是奥斯特作品中探讨最多的主题。在他《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奥斯特在整理去世父亲的遗物时,开始了他对身份及存在的思考。父亲对家人朋友的忽视让奥斯特几乎忘记了父亲的存在,然而在整理遗物时,他感到每件父亲使用过的物件,都带着死者的印记。于是,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自己孤独世界的圆心,名字、职业等只是这个世界的外延,不同身份使不同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部分交汇,但却永远无法重叠。偶然给这些相对独立的世界创造了交流的可能。

拉什德以不同的身份在成人世界中穿梭,使这个来自贫民区的男孩在寻求自我的途中找到来自不同世界的联系。小混混的身份让他意外获得了装满美金的袋子;学生身份使他与一个白人作家的世界有了交集。而流浪儿的身份,又让拉什德获得了为不知情的父亲打工的机会。这些看似随机的安排之间又相互联系,作家帮助拉什德重获父爱,那笔钱解决了烟店老板女儿的困境,而作家也因与拉什德的交往突破了写作的瓶颈。所以正如奥斯特所述,“即便一个人在深深的孤独中,一旦他开始寻找事物的联系,世界就以令人眩晕的速度扑面而来,也就因此变得不再孤独。”

二、作家保罗的故事

影片中作家的名字保罗·本杰明是奥斯特早年发表作品时使用的笔名。这个名字不仅仅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书的扉页,同时是小说描述的人物之一。这种元叙事策略是他小说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如他在《纽约三部曲》中,作家笔下的人物、人物笔下的人物、人物与作家的会面形成了多重的叙事嵌套,让读者对作家、人物与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部影片中,保罗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和制造者。保罗为观众讲述了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与烟有关。他在香烟店买烟时,讲述了如何给烟称重的故事。他将称的烟的重量与人灵魂的重量做了对比,未燃之烟与燃尽之后重量之差就是烟的重量,同样,人在世时和人死后的重量之差便是灵魂的重量。后三个故事都是在他的打字机上完成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十分令人震撼:一个滑雪者在雪山中遇难。多年之后,他的儿子也成了一个滑雪者。儿子在一次滑雪途中休息,在石头旁的冰雪中发现一具遇难者的尸体。他看那具尸体的时候,感觉就像看到了镜子中的自己。

这两个故事引出了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逝去亲情的意义。这个主题在《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一书中首次出现。奥斯特在书中提到:“以死为始。倒退着走进生活。”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肉体虽然逝去,但是逝者将会以其他的形式继续存留,对生者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保罗挚爱的妻子在一次偶然事故中去世后,一直沉溺于亡妻之痛,写作处于停滞状态。当他在奥吉拍摄的照片里看到了妻子去世那一天清晨的影像,心中的震撼难以言说。亲情是这个充满无尽偶然性的世界惟一无法打破的联系。在父亲去世多年之后,奥斯特在全美征集了179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并以《我曾以为父亲是上帝》命名,来纪念父亲和人生中变化无常的伤痛和永恒不变的爱。保罗还在电影中扮演了情节推动者的角色。他是奥吉与拉什德的故事的纽带,他将拉什德介绍给奥吉的烟店打工,使拉什德将偶然得到的美金最后用于拯救奥吉女儿的困境。保罗同时也是自己故事的主人公,因为与奥吉和拉什德的交往,使他能够重拾灵感。在这部影片中,每个人都是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创造者。正如奥斯特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故事是人类的基本粮食。我认为我们需要故事……因为故事是我们组织显示的方式……生活没有故事,我们压根无法存活。”

三、烟店老板奥吉的故事

奥吉的香烟店是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典型的传统小店。这个坐落在街角的窄小店面,平静而又温暖。作家林则良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奥斯特在给《纽约时报》写圣诞故事的截稿前夕,苦于头脑仍在虚无缥缈间,走进一家荷兰人开的小烟店,忽然有所顿悟:“怎么会这样呢?身在像纽约这样的大都市,你会有那么些人环绕身边,你不会说他们是朋友,你根本不认识他们,而他们会联系出诚挚的友谊,多半就来自每天生活交错的纹理。这样生命变得愉悦多了。”烟店老板奥吉就是这些纹理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作为记录者,奥吉在开店的十几年间,每天早晨七点整都会在街角的同一个地点拍下一张黑白照片。于是,这四千多张静止的照片,在时间维度上有了流动感。每张照片既是当时某个故事凝固的瞬间,是城市生活变迁的记录,同时也是打开他者世界空间的一条隧道。在这些照片中,保罗看到妻子遭遇意外的那天,打着阳伞路过街角时清晰的身影。虽然在电影中没有详述保罗妻子的意外事件,但是通过这张照片,观众能够用想象将这个故事构建完整。

奥吉讲述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故事从多个维度再现了电影的主题。保罗在烟店买烟时提到,他需要为《纽约时报》创作一个圣诞故事,却毫无灵感,于是奥吉对他讲述了自己的圣诞故事。十几年前,奥吉在追赶小偷时,捡到了小偷逃跑中落下的钱包。奥吉按着钱包中的地址找到了小偷的家,却被小偷盲眼的母亲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奥吉陪着这位母亲过了她人生最后一个圣诞,之后他在小偷家中发现了几个从未用过的相机。奥吉拿走了其中一部,并用这架相机开始记录布鲁克林街区的生活。整个故事用一个长达六分钟的长镜头表现,镜头从奥吉和保罗两个人逐渐拉向讲述人奥吉,奥吉的脸部特写越来越大,直到只剩一张讲述者的嘴。在影片最后的字幕出现时,导演又采用黑白默片的方式,让奥吉以表演者的身份再现了他刚才讲述的故事,并配以一首圣诞歌曲作为片尾音乐。歌曲演唱的形式没有采用纯真的和声,而是代之以粗糙男声参差不齐的合唱方式,唱出了“当你开始梦想,人人都是纯真”的歌词,两相对照,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在这个故事中,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被弱化了,而对亲情的眷恋和对美好愿望的寄托,使讲述者在与他人世界的交汇中,找到了灵魂存在的意义。

四、结语

谈到《烟》得名的原因,奥斯特提到:“在一部电影里有一大堆的谈话被称为烟幕(smoke screen)…… 这部电影就是有关人们如何对彼此说话以及倾听彼此,或者他们并不如此。”讲述与故事是人生活的方式,也是人存在的方式。人们倾听的只是不同个体世界的一个部分。当人们在偶然中与他者世界产生了交错之后,个体的存在才变得更有意义。正如虽然奥吉从前女友鲁比那儿得知,孩子只有50%的可能是他的骨肉,但是奥吉还是帮助了鲁比。奥吉是否真的具有鲁比女儿父亲的身份,被50%的概率消解了,填充它的是亘古不变的善意所带来的美好的联系。在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是独特的,拉什德父亲的一只机械手、鲁比的独眼、头脑迟钝的烟店帮工……没有联系的时候,每个人物对别人都无关紧要,一旦有了关联,世界就会扑面而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自己世界的行进轨迹。奥斯特模拟纪录片的方式,将这些关乎亲情、身份与联系的故事娓娓道来,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个隐藏在烟幕之后的真实的灵魂世界。

[参考文献]

[1] 林则良.保罗·奥斯特——走在身边的那第三个人[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998370/.

[2] 马原.非冲突的意味——王颖和保罗·奥斯特的《烟》[J].书城,2007(04).

[3] 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4] 张沛.保罗·奥斯特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2(01).

[5] Larry McCaffery,Sinda Geogory.An Interview with Paul Auster[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Wisconsin,1992(01).

[6] Wayne Wang.Smoke:Paul Auster and Me[EB/OL].http://www.all-story.com/issues.cgi?action=show_story&story_id=294.

[作者简介] 郭萌(1975—),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学。李杉婵(197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