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双结局的哲学思考

电影文学 / 2017年09月25日 22:5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借梦幻3D探讨人生哲学卞小艳+刘丰[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该电影不仅是票房过亿,好评也是如潮,李安凭借该部电影再夺奥斯卡金像

电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借梦幻3D探讨人生哲学

 

卞小艳+刘丰

[摘 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上映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该电影不仅是票房过亿,好评也是如潮,李安凭借该部电影再夺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电影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拍摄中3D技术的精湛,还在于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对于其中的两个结局以及事实真相的争论在观众中愈演愈烈。本文以片中两个有关派对信仰的认识的凸显为例,试分析了观众对同一部电影结局的不同解读的原因所在——对片中线索与情节凸显的选择不同所致。

[关键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信仰;认知;凸显

每一部电影,导演都意欲传达一定的主题,有可能是一个也有可能是多个,而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所传达的主题却需要观众自己体会。该电影美轮美奂的3D技术的运用以及故事本身的情节,使其成功传达了多个主题,这样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网上各种评论以及各种视角的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种现象可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结局会让观众有如此多的解读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导演在电影中传达主题的过程使用了语言、场景、拍摄角度、编辑以及音乐等多媒体技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该电影情节中,导演对悬念的铺垫和设置,使得观众对特定情节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因此,当观众看到电影结尾之处与自己的预期相悖之际,必然会回顾之前的情节以重新思考该部电影,之后观众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以及电影情节进行重新认知。当观众选择了不同的关注点时,就会从另一个视角解读该部电影。

一、电影中的两个故事

在初次接触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个片名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联想到《鲁滨孙漂流记》或者《三毛流浪记》之类的个人漂流记。该部电影是讲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海上冒险故事。一个名叫派的少年遭遇船难,与一只孟加拉虎、一只鬣狗、一只大猩猩及一匹斑马困在一只破旧的救生艇上,鬣狗先后咬死了斑马和猩猩,老虎又咬死了鬣狗,最后剩下少年派与老虎在海上共同漂流,经历了多种生存困境最后成功抵达了墨西哥湾海岸。当故事情节到达主人公派与老虎成功登陆的那一刻,观众都沉迷在美轮美奂的海上冒险场景之中,到此为止,这部电影就是有关派的海上漂流的一个冒险的故事,但是病床上的派在日本调查员的追问下,却讲述了一个极其残酷的人吃人的故事,特别是在讲述到其母亲的遭遇的时候,派流下了两行伤心的泪水,触痛了内心深处。直到电影结束,主人公都没有给出哪个故事是事实,而是以询问作家更喜欢哪个故事结束,当作家回答了更喜欢有动物的故事的时候,派告诉他“你跟随了上帝”。这样,电影的主题的思考以及真相的解析就为观众进行自由解读留出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此外,李安导演也说“对于电影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欢迎各种解读”(柴静,李安专访)。下面本文就电影中的观众所选的情节的侧重点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结局解读做一探讨和分析。以电影在开篇不久就有作家的一句话“这个故事,会使你相信上帝”为例,这样电影的信仰主题也就得以体现了。

二、分 析

电影中派所讲述的两个故事都有若隐若现的线索,因此对于不同线索或者情节的特别关注就会使得观众更倾向于选择相信不同的真相,这与心理学中的凸显概念有几分类似。意义最重要的方面是在于人的解释,它是指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描述想象情境的某些方面,所谓凸显就是指对语言所传达信息的取舍和安排。(苏丽丽,2009)下面本文就以派对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以及个人信仰的追寻为凸显线索,对其所对应的故事结局的解读或者所谓的真相进行探讨。

情节一: 首先以派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的认识为动态图形解读电影主题。在派观看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的时候,派的父亲告诉他们,别信这些故事,宗教都是黑暗的。而且派在叙述的时候讲了父亲小时候得过一种病,等着上帝来救治,但上帝始终未出现,最后还是靠医药治好了,这是科学的功劳,所以派的父亲选择信仰科学。派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也就对科学有了初次接触和了解。而电影中派提到母亲与过去惟一的联系就是宗教了,所以母亲代表了宗教,于是派同时受到了宗教的熏陶。由于父亲与母亲在信仰上就有了对立面,集中反映到派一个人身上就影射出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一次晚餐期间,父亲就派同时接受了三个宗教信仰而发表了意见,告诉派同时信仰三个宗教,等于什么也不相信,于是劝派不如信仰科学,但最后还是让派根据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而母亲的回答是科学可以帮助解决外在需求,但是信仰却能帮助解决内心需求。这样派需要在科学与宗教之间做出选择。最后派选择了受洗,表明他接受宗教。此处表明少年的派选择了信仰宗教,认为三个宗教中都涉及上帝,只要信仰上帝就行了。

但是在上了船之后,派要对自己的信仰进行重新思考。船上因为午饭的问题,他们一家与厨师发生了冲突,但是有一个佛教信徒走到他们跟前告诉他们,在船上为了生存,必须吃肉,把肉汁看成是调味酱就行了。该佛教徒的举动对派在海上的生存需要吃肉也做了预设。经过海上的漂流,派不仅吃了肉,甚至还吃了人,这是出于科学的需要,是外在的需求。但是由于自己有信仰,所以他每次都要祈祷,并且认为刀头鱼是毗湿奴的化身,此时的派是为了内心能够得到宁静,精神有所寄托。

从影片中还可以看到,在登陆食人岛的时候,派吃植物,老虎吃狐獴,而食人岛的全景似一个平躺着的女人的形状,同时食人岛上的湖的形状是圆形,而且里面的液体可以一夜之间腐蚀掉大量的鱼类,可将其理解为人的胃酸。这样这个食人岛的插入可能就隐喻了派为了在海上生存,他吃了尸体,甚至包括母亲的尸体,但是良心也就是科学来讲,这是极其令人难以接受的,于是派求助宗教,以解决内心的愧疚与不安。正印证了他母亲的话,科学帮助我们解决外在需要,而信仰帮助解决内在需要,所以他用了第一个故事来暗示第二个故事,这样第二个故事就是事实的选择就合情合理了。这一事件隐喻了科学和宗教的关系的主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尽管科学很发达,解决了很多问题,使得社会进步了,但是有些仍然是其解决不了的,这一序幕为后来派在海上吃刀头鱼以及母亲做了铺垫,食素的派现在也吃肉了,是为了解决外在的饥饿,同样吃了人也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但是内心会不安,因此在吃鱼和尸体之前都会祈祷,并认为这些都是神的化身,这样内心的惭愧就会有所缓解。直到现在,派在吃饭之前还要进行祈祷,而且他现在也相信犹太教。

这样电影中这些线索和情节就暗示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样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在观看电影开始派同时信仰三个教派会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在选择了这一故事是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作为主题凸显之后,就会重新调整认知结构,认识到宗教信仰重在信仰,使人有想象的空间,而不是派别之间的矛盾,宗教信仰重在找到信仰的价值所在。对于无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心里坚持一个信念或者信仰很重要,而且在承认科学的伟大之时,也别忘了宗教可以为生活增加几分想象,使生活更美好。这样,对于所有的观众在选择了这个隐喻凸显之后,就会因认知框架需要考虑语境等因素的动态性,(朱永生,2005)而对先前的认知解读进行重新调整,突出了以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主题的认知视角,就会重新构建一个宗教与科学互补的认知框架。

情节二:其次以少年派对信仰的追寻为线索、主题:少年派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正是人类对宗教的集中体现,但是这种选择有时候也许是盲目的、不假思索的。像派一样,认为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认为自己这样就接近了神。对于派的这一个举动,父亲教育他说:“一个人不能同时信仰这么多宗教,如果你什么都信就代表什么都不信。”讽刺着派对信仰的盲目,渴望接近神但却很是盲目。而在海上遇到风暴之际,海上派开始对宗教产生了怀疑,派曾几次在绝望之际呼唤上帝,而这前后都有灾难出现;但是在最糟糕情况下又有了希望,比如在没有食物的时候,刀头鱼自动跳到了网里,在暴风雨过后,派和老虎都奄奄一息的时候,食人岛出现了。无论派每次所呼唤的神是不是相同都不重要,因为他相信的是上帝,或者确切地说是一个信仰而不是哪一个具体的神。而食人岛白天的美好夜晚的残酷是告诉派要继续前行,但是最后却出人意料地由一次海浪将其推到了墨西哥靠岸,得救。而且,从成年派的行为可以看到,他现在仍然在每次吃饭前都要祈祷,而且现在也相信了犹太教,虽然教派不一样,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信仰。

在成年派进行叙述的时候,作家问到他信这么多神,是否对其有过怀疑,派用了一个比喻来说他对宗教的看法,宗教就像一个房间,每一层都有怀疑的空间。这一连串放在一起解读,就可以将故事理解为相信上帝,怀疑上帝最后重新相信上帝。可以说电影呈现的是派对信仰的追寻的这样一个主题。同时也将派作为人类的代表,暗示人可以有信仰,但是要看到自己心中的信仰到底是什么。这个故事隐喻了派经历对信仰的追寻的一个过程或者主题。因此,观众在选择这个主题作为凸显的时候,就会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会调整自己之前构建的一个只关于海上历险的脚本,此时更多的是对于信仰的坚定,更加认识到了上帝的力量。观众会相信第一个故事,甚至更喜欢第一个故事,因为上帝给了人类想象的空间,倾向于相信更美好的故事。因此对于派说出的第二个故事也会进行重新认识,派的第二个故事只是为了用来讽刺现实的残酷,是对那些不相信上帝的力量的一种嘲讽。同时还有一个作用,即使观众不愿相信上帝的力量,但是也会看到信仰的力量。

三、结 语

本文分析了3D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不同故事结局的解读的原因所在——所选的情节的凸显的不同,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发现对于这种同时传达多个主题的影片的解读,观众的各种见解以及理解都是由于选择了电影中不同的情节作为凸显和重点而有不同的认知所致。每一个情节凸显的选择不同,就会使观众产生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构建不同的认知框架,因此该部电影的双结局的解读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参考文献]

[1] G Lakoff,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Martel.Yann.Life of Pi.2001[M].Orlando: Harcourt,2003.

[3] 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4] 柴静专访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OL].http://cctv.cntv.cn/lm/kanjian/index.shtml,2012-11-18.

[5] 捧心西子.李安的隐喻森林与少年Pi的三个故事[OL].http://u.sanwen.net/subject/1005745.html,2012-12-04.

[6]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美得不可思议[OL].扬子晚报,http://news.sina.com.cn/o/2012-11-23/023925642074.shtml,2012-11-23.

[7] 苏丽丽.从突显观分析隐喻的认知过程[J].安徽文学,2009(09).

[8]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 朱永生.框架理论对语境动态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2).

[10] 周晓玲,张晶.对隐喻认知语境文化突显性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12).

[作者简介] 卞小艳(1989— ),女,安徽宿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刘丰(1960— ),女,福建福州人,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