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伦理片的类型意识探析

电影文学 / 2017年07月30日 09:20
陈雷+程宣霖[摘要]在类型电影发展尚不成熟的中国电影体系中,家庭伦理片依旧被认为是类型特征较为明显、发展比较成熟的一种电影形式。本文将中国家庭伦理片置于世界类型电影的发展潮流、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及中

电影

陈雷+程宣霖

[摘要]在类型电影发展尚不成熟的中国电影体系中,家庭伦理片依旧被认为是类型特征较为明显、发展比较成熟的一种电影形式。本文将中国家庭伦理片置于世界类型电影的发展潮流、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及中国文学叙事的演进历程之中,来探讨家庭伦理片所彰显的类型意识及其受到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作为现实主义创作的一支重要电影潮流,新世纪家庭伦理片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家庭伦理片;类型意识;文化传统;现实主义创作

一般认为,在中国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类型电影。但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类型电影的生产制作,只不过这种生产制作经验“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过,并没有延续下来形成完整成熟的范式。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国电影跌宕起伏的发展潮流中梳理出几条脉络,来窥探历史上或隐或显的电影思潮。而在其中,有一种电影类型,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绕过的,即家庭伦理片。有研究认为家庭伦理片“是中国电影史上发展最为成熟和类型特征最为明显的一种电影形式”[1]。一方面,家庭伦理片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共同存在并获得认可的电影类型;另一方面,家庭伦理片在中国这样一个强调“以伦理为本位”的传统文化土壤深厚的国家里更是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 溯本清源,何谓伦理

作为一种舶来品,中国电影的诞生与发展都无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而在中国的类型电影发展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若以题材内容为依据,将家庭伦理片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来谈,就必然要参照西方电影的类型理论及文本形态。在西方电影中,如表现代沟伦理的《毕业生》、宗教伦理的《红字》、等级伦理的《似是故人来》、家庭伦理的《克莱默夫妇》《美国丽人》等都可以看作是伦理片。

伦理片有着比其他任何类型电影都模糊的边缘,各种类型电影在叙事之间又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伦理。因此,简单地把关于家庭和婚姻的影片称作伦理片,显然忽略了伦理片的内涵,也缩小了伦理片的外延。因为所谓伦理指的是带有社会约束力的有关人类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自然法则,而婚姻、家庭、爱情、宗教乃至社会问题几乎都可以包含在伦理范畴之内,由此伦理片范围之广可见一斑。然而虽然伦理片包含的范畴相当之广,但大多数作品的叙事空间都是建构在家庭基础上的。换言之,表现家庭伦理成为伦理片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伦理作为一种人类关系的自然法则,尤其强调以姻亲关系为重心,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天然地具有话题的丰富性,伴随着爱情、婚姻、道德,其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理智与情感的碰撞、欲望与准则的冲突等都使得家庭成为表现伦理的最佳缩影,所以“家庭伦理片”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伦理片”在概念上的一个狭义指代。

再者,所谓伦理道德是除法律之外的另一种需要人类群体共同遵循的规范,它不便于明文规定,也不具备直接制裁人们的法律效力,但却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一系列社会化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的社会认同性。可见伦理的内涵有极强的地域色彩和时代特征。有些伦理规范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质而产生矛盾,而在矛盾的旋涡中挣扎的却是活生生的人,情感的困顿、命运的抗衡、人性的较量等这些永恒的话题便交织其间。类型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文化和反文化的二元性,查·阿尔特曼在《类型片刍议》中指出:“每一种类型都是把某一种文化价值与另外一些价值对立起来,而这些价值正好是被社会忽视、排斥和特别诅咒的。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的综合体能够实现一个虚幻的梦;这也使观众能表现出被禁止的感情和欲望,同时又得到主流文化的批准。”[2]从这个角度来看,伦理片作为一个类型,其审美意味正在于,在文化和时代的背景下,探索伦理道德与人性和人类情感的矛盾,由此表现个体对命运的抗衡,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像李安的“父亲三部曲”、郑晓龙的《刮痧》、张扬的《洗澡》、王小帅的《左右》等伦理片集中展现的正是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的碰撞。

二、千年传统,挥之不去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具民族特色且长盛不衰的片种,中国的伦理电影在叙事及审美特征上主要体现在对中国自身文化因子的传承与接纳,从而形成了有别于西方伦理片的具有独特民族特质的电影类型。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伦理基础上的内向型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建构自孔子时代所初步形成的儒学体系。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贯穿精神,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深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之中。国学大师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强调,“中国文化之特殊,必须从伦理本位的社会本质来认识。所谓伦理本位,是指由家庭生活所产生的人伦关系推及渗透于社会各层面而成其基本结构的社会与文化特征”[3]。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会发现所谓“伦理本位”所呈现的是“家庭—社会—文化”这样的一种递进式的结构层次,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有论者亦曾指出,说中国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家文化”。

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会随着社会的进化而发展,具有显著的变动性和文化附着性,它对社会、时代、文化的反映是极其敏锐的。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宗法制社会,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家国同构”强调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这种社会政治模式正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同时在历史文化的浸染下也渐渐演变成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理想与情怀,进而渗透进文艺创作之中。中国电影史上许多优秀的伦理片都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折射社会历史的变迁。蔡楚生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谢晋的《芙蓉镇》、张艺谋的《活着》、田壮壮的《蓝风筝》等影片所呈现出的即是这种以家论国、家国同构的叙事视角。在这些影片中,家庭不再是简单的空间形象,而是作为叙事焦点被赋予更为特殊的文化意义,家庭的命运成为与国族命运相互指涉的表意载体。

此外,儒家文化讲究尽善尽美,强调惩恶扬善的教化观念亦成为中国文艺创作的核心命题,这种观念强调道德与艺术的融合统一。而这种“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观念也直接影响中国影人对电影功能的认识和界定。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在市民阶层具有的强大影响力,这使得中国电影人尤其是早期的中国电影人尤为重视电影的社会教育意义和对民众道德的塑造作用。

即便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政治和文化格局的转型,文艺创作从政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逐渐缩小为特定的“主旋律”范畴,电影剔除了革命和政治的宣传话语与干预色彩,更为多元开放的电影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但其传统的教化观仍以更为隐晦委婉的形态呈现出来,并赋予了一种强烈的反思意味。而这种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必然使得中国的伦理片有别于西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文学寻根,叙事共赢

电影和文学具有一种先天的亲缘关系,电影艺术的发展需要历史悠远的文学滋养和支撑。中国优秀的伦理片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更为重要的是在叙事特征、主题表现等方面注重与文学联姻、向文学寻根,这亦赋予伦理片以独特的类型特征。

首先,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强调故事叙述的时间顺序、情节发展的循序渐进、整体结构的有头有尾、思想蕴涵的传达警示等特征。宋元话本、唐宋传奇、明清章回小说以及说唱文艺的创作在发扬这一传统的基础上更注重在情节的发展与矛盾的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特点,以及二元对立的道德观念、全知全觉的叙事视点、善恶有报的大团圆结局,丰富了文学叙事传统的内涵,也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中注重叙事的一支文化源流。而中国伦理片在叙事形态上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一文学传统,呈现出鲜明的“情节剧”特征,结构上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单线顺时特色,叙事上讲究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二元对立的人物设置、惩恶扬善的教化意义。而这些特质在《一江春水向东流》《芙蓉镇》等伦理片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此外,伦理尤其是家庭伦理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母题之一,在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对家庭生活、伦理关系的精湛描写。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作品是对劳动人民爱情、婚姻生活的描写。长篇叙事诗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以刘兰芝、焦仲卿的婚姻爱情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度对理想爱情和幸福婚姻的扼杀。明代小说《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为题材的长篇巨制,通过对当时世态人情和家庭生活的细碎描述再现了明代中后期道德伦理观念的巨大变迁。清代成书的《红楼梦》对一个大家族衰败的精湛描写代表了中国古典家族小说的最高水平,封建社会的没落与衰亡就在家庭生活与伦理关系的细枝末节中渗透出来。自此以后,家庭伦理越来越成为作家热衷于表现的一个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鲁迅、巴金、曹禺、老舍、张爱玲、林语堂等作家的作品表达出对中国传统家族观念的反思与封建伦理的批判。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家庭伦理题材的作品多是偏重于对当代家庭生活状态,尤其是夫妻关系和婚姻问题的表现。从叙事的角度来看,文学和电影都是叙事的作品,而千百年来积淀下的家族伦理叙事文学更是中国伦理电影汲取养料的土壤,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命运的发展,还是叙事结构的贯穿、情节冲突的设置,抑或是主题意蕴的传达、整体风格的呈现都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所以说,中国伦理电影与文学之源可见一斑。

四、结语

家庭是反映社会结构变动与社会思潮变化的最直接最敏感的社会组织结构,而一定时期的伦理观念又总是与当时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家庭伦理片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同时代亦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艺术风貌。家庭伦理片在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从早期初创时代的探索,到为中国电影民族化进程做出贡献,到追求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再到当代强调风格和内容趋向多元性、个性化的发展。在时代变迁中,创作者依据观众的兴趣和文化品味相应地做出调整,进行达尔文式的生态进化与发展。

在当下,青春成长、父子关系、婚姻裂痕、道德失落、时代困境等为家庭伦理片平添了新的内容与时代特色。作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一支重要电影潮流,家庭伦理片的创作应注重彰显时代特色,反映现实问题,强化类型意识,注重市场效应,在历史延承中进化发展,在实践探索中创新进步,这应是新世纪中国家庭伦理片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宋家玲,周冬莹.中国当代类型电影的建构与发展[J].当代电影,2008(05).

[2] [美]查·阿尔特.类型片刍议[J].宫竺峰,译.电影世界,1985(06).

[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陈雷(1983—),男,吉林榆树人,硕士,吉林大学农学部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编导与教育技术。程宣霖 (1975—),女, 黑龙江宾州人,吉林大学农学部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传媒技术与艺术、有声语言艺术。

1.头条娱乐网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头条娱乐网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头条娱乐网",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头条娱乐网或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头条娱乐网编辑修改或补充。